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淮北哦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哦
Day 1 爱上水族——濉溪老城石板街——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濉溪老城石板街
濉溪老城石板街,东至老濉河的西岸,西临关帝庙巷南头,全长为1公里,街宽为5米。街面由青石铺砌而成,经过日积月累的踩踏光滑如镜。其建筑呈明清时期的风格,古朴典雅,被划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18365/eeab8250e2363cfa.jpg)
Day 2 淮北市博物馆——显通寺
1. 淮北市博物馆
淮北市博物馆位于淮北市相山区博物馆路,是地方性的综合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该馆修建于1976年,新馆于2004年9月对外开放,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10670平方米,总投资3500万元。截至2019年5月,淮北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已超过数万件,陈列面积5000平方米,展陈专题有隋唐五代陶瓷、淮北汉画像石及淮北历史名人、宋代瓷器、古相遗珍、淮海战役等等。该馆还收藏了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淮北的出土文物,再现了淮北作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有过的辉煌。淮北市博物馆是安徽省研学游教育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国家3A级景区。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18365/45300190e6d24bf1.jpg)
2. 显通寺
显通寺位于相山龙山、虎山两峰之峪。俗称相山庙,又称显济王庙。至今已历尽人间1700多年的沧桑。现在的庙宇是依明清建筑风格修复的,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建筑为清代乾隆年间结构,建筑规模宏伟,布局疏朗。四进大院,院内古柏、银杏参天。有房屋52间,其中山门奎楼3间,宝藏室 3间,走廊14间,东西配房各7间,大殿5间,后殿3间,戏台 1座,六角亭1座,新建碑廊1处。现存建筑结构为清代式样,除山门奎楼、大殿、六角亭的屋面为玻璃瓦,其它房屋均为青砖小瓦,两面坡式的建筑。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18365/9a814223af823d37.jpg)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淮北的风俗民情哦
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流行于苏、皖北部边界以内,至宿州、浍河以北这一较小区域,是极具风格的稀有剧种之一。淮北花鼓戏源于明初,50年代初期,淮北及丰、沛、萧、砀地区的民间花鼓班达百余家。淮北花鼓戏主要曲调有宿州调、浍北调、口子调平板、寒板等;舞蹈为“压花场”和“大小武场”两种,有文有武;说唱和咏唱融于一体;角色行当齐全,剧目丰富,计170余出,其中大戏110出,小戏60余出,另有段子72篇。淮北花鼓戏的唱腔哀婉缠绵,低徊流转,尤其“寒调”具有代表性,唱来如泣如诉,如哀如叹,别具一格,极富个性。淮北花鼓戏的舞台表演较完整保留了传统戏曲“虚拟表演”的原始状态,所有情景纯用虚拟手法表现,男女演员可互扮各种角色行当。“花鼓大花场”是淮北花鼓戏最具特色的“绝活儿”。表现形式为男角背花鼓(称“鼓架子”)。在“盘鼓”和“八句子”中展现丰富多彩的舞姿。女角头扎绣球,手舞长绸,脚绑特制木垫,表演技术难度高,演员需有深厚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在淮北花鼓戏的发展史上,曾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淮北大鼓
淮北大鼓流传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明末清初已具雏形。始以手鼓伴奏,以半说半唱的顺口溜形式演唱。清末中期艺人们改手鼓为简单支架固定鼓位固定场演唱。淮北大鼓的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架和板。演员一手击鼓,一手打板,亦说亦唱。唱腔有慢板、快板、垛子板三种形式。演唱时多用“活口”,俗称“片子”、“赞赋”,以灵活运用于描摹各种场景、场面等。演唱作品有《三国演义》、《封神榜》、《杨家将》、《岳飞传》等传统和现代书目。淮北大鼓以唱为主,说为辅,唱腔高亢婉转,地方特色浓郁,多采用地方小调或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曲调,语言诙谐幽默,深受淮北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
商派面塑
由于历史、地缘、商贸和文化的共同作用,濉溪书画有着独特的生长发展的沃土深基。在煤城、酒乡之外,濉溪书画成了濉溪又一个代表性符号,一个在传播、更新中闪烁智慧火花,产生凝聚作用的魅力源。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在丰厚的民间书画基础上,濉溪涌现出一批书画名家。濉溪人民自古就有崇尚书画之美德,习书好画者层出不穷。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美丽的平原,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俗养育了一代代书画艺术家。早在魏晋时期,濉溪人戴逵、戴勃、戴颙父子就是著名的大艺术家,在书画艺术上都颇有造诣,对后代影响极深。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刘伶也擅长书法和绘画,其书画艺术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作品为当时书画收藏家收藏之珍品。
濉溪深厚的文化积淀,滋养和熏陶了濉溪书画事业的发展。书画传统绵延至明代,乡村出现了乡土书画家群体,清中晚期形成民间中国画水墨写意的濉溪书画,享誉徐淮大地。自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从濉溪走出了一批书画家,活跃在全国各地。
濉溪书画
由于历史、地缘、商贸和文化的共同作用,濉溪书画有着独特的生长发展的沃土深基。在煤城、酒乡之外,濉溪书画成了濉溪又一个代表性符号,一个在传播、更新中闪烁智慧火花,产生凝聚作用的魅力源。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在丰厚的民间书画基础上,濉溪涌现出一批书画名家。濉溪人民自古就有崇尚书画之美德,习书好画者层出不穷。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美丽的平原,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俗养育了一代代书画艺术家。早在魏晋时期,濉溪人戴逵、戴勃、戴颙父子就是著名的大艺术家,在书画艺术上都颇有造诣,对后代影响极深。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刘伶也擅长书法和绘画,其书画艺术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作品为当时书画收藏家收藏之珍品。
濉溪深厚的文化积淀,滋养和熏陶了濉溪书画事业的发展。书画传统绵延至明代,乡村出现了乡土书画家群体,清中晚期形成民间中国画水墨写意的濉溪书画,享誉徐淮大地。自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从濉溪走出了一批书画家,活跃在全国各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