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纳雍诗歌的一些浅识作者:汪常
相对来说,爱好诗歌的人都有些单纯,单纯到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不顾及太多相关因素。就比如这次由蒋能、苏铁等发起,并得到上级领导大力支持的诗歌聚会,起初仅仅是希望诗人们回家过年,冲下年味,想法有了,说干就干。于是乎,多年来散落在五湖四海的纳雍诗者都纷纷回家了,一次仓促的温馨聚会如期举行,纳雍诗歌的魅力可想而知。记得之前一位纳雍诗人专门以“诗乡纳雍”名义开设了网站版块,大量的资金投入,仅仅为了宣传这块贫瘠的土地,仅仅为了团结这片土地上热爱诗歌的诗者,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瑞杭高速纳雍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知道“诗乡纳雍”这个名字,还是大学期间。在那之前,完全不知道纳雍曾有那么多人执笔写诗。于我而言,急切地想要得到本土某位先行者的指导,然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孤身作战”。不曾想,纳雍也曾有人热衷于诗社活动,也曾有人甘心自费办刊,也有人经常荣获省级以上诗歌大奖,也有诗歌作品遍布大江南北。至此,热爱诗歌的我,在诗歌上找到了家的感觉。纳雍县总溪河万寿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来也怪,“诗乡纳雍”虽然享誉坊间,但不同于其他地方,纳雍的诗歌,其自发性极强。对于纳雍大部分写诗的人来说,都是自己“陷”进去的,没有所谓的传承。就在省内,六盘水的文艺活动一次接一次举办,铜仁长期专款专门用于培养后起之秀,绥阳一直以来就是诗乡传统,一些单位甚至有专门奖励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的运营资金,在这些地方几乎是上一代诗人影响下一代诗人。但纳雍不同,纳雍诗歌的自发性强于省内任何一个地方,或许正是如此,纳雍的诗歌才不会因为任何一部分人的停止而断层。在纳雍,诗歌只受经典影响,只受时代影响。纳雍县大坪箐国家湿地公园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纳雍的诗歌是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她不单纯抒发作者的内心世界、个人情绪。丁垂赋、宋剑等的作品总为底层发声,他们看世界的眼光总能穿透表层,他们的笔底是一个个鲜活的伟大的平民形象,是每一株花草的勃勃生机,是人间大爱。蒋能的诗集《大坪箐》力求从艺术的角度,为这片久久沉眠于大山深处的山河呐喊。王家洋特意在《当代教育》开辟“穿青人专栏”,让外界知道这个历来生长在贵州的本土民族。空空、徐源、陈绍陟等的作品触及灵魂,发人深省。正因为纳雍有着这些对诗歌抱着虔诚之心的朝拜者,“诗乡纳雍”这个称号确然名副其实,诗人南鸥、闵云霄等就称纳雍为“只长诗歌不长庄稼的地方”,实不为过。纳雍县化作乡枪杆岩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纳雍县羊场乡金蟾大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庄稼的土壤贫瘠,但诗歌的土壤是肥沃的,我们认同纳雍诗歌的过去和现在,更展望于其未来,我们希望纳雍被埋没了千百年的这朵“鸽子花”,能够开向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