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临危受命,成了京城保卫战的总指挥。在举国上下一片恐慌的情绪中,他镇定自若,调兵遣将,巧运粮草,将一切安排得有条不紊。
这天,朝堂之上,对王振恨入骨髓的百官们因一时情绪失控,竟然当着摄政朱祁钰的面,打死了三个王振的爪牙。面对着眼前这疯狂的一幕,朱祁钰也被吓坏了,他一言不发,就准备退朝。
若任由他一走了之,那么参与此事的百官们,则有可能遭到王振余党的疯狂报复,后果会不堪设想。关键时刻,又是于谦挺身而出,喊住了朱祁钰,提醒他应赦免百官无罪。这场危机,才得以化解。
能够具有超凡的智慧和勇气,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于谦的作为,让大臣们深深地折服。
蒙古方面,一开始,也先因为抓住了一个有力的能挟制大明王朝的武器而沾沾自喜。假如拿朱祁镇来当盾牌,岂不是万事可成吗?
但他的这个如意算盘很快就落空了。因为,在于谦等大臣的力推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已坐上了皇位。所以,这张王牌也不好使了。
京城保卫战一触即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于谦做了周密的部署。他知道,唯有置之死地,才能后生。于是,他颁布了最严苛的军纪,凡是后退者,不论将士,必斩。
他不但这样说,也这样做。他身先士卒,给自己分派了京城九门中最重要的门户。因为大家都知道,这里,必将成为最激烈的战场。
套上沉重的铠甲,于谦转瞬由一名文质彬彬的文官,化身为一名勇敢无畏的武将。而他抱持着的必胜的信念,也自然感染了所有的将士们。胜利,终将属于强者。
从一盘散沙,到坚如磐石。我们,也见证了一场奇迹。当几乎所有人都对现实感到绝望时,是于谦,缔造了一个时代的神话。
在国家危难的时刻,他高调地挺身而出,但在立了奇功后,皇帝欲给予高官厚禄,他却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身为大臣,保家卫国是自己的本分,没有必要进行封赏。如此低调的为人,更让人景仰。他的名字,终将流芳万古。
过气皇帝朱祁镇,虽然他很思念故国,但朱祁钰此刻已尝到了皇权的滋味,明显不愿意他回来。可是,让大明王朝曾经的天子流落在外,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吧。何况,蒙古人眼见他失去了利用价值,也巴不得他早点回去。
最终,尽管朱祁钰心里不情不愿的,朱祁镇还是回家了。迎接他的,没有威严的仪仗队,也没有百官们的夹道欢迎。有的,只是两匹马,一台小轿而已。
他一到,就被弟弟囚到了荒凉颓败的南宫。百官们要求朝见的愿望,自然不被皇帝批准。自古,帝王之家的薄情寡义,由此可见一斑。
非但如此,为了怕他搞出什么名堂,还让锦衣卫将其住所严加包围。同时,故意让对朱祁镇不满的太监来服侍他。
经历过生死劫难的朱祁镇,对这一切反而看得很开。因为,有他十分相爱的钱皇后对他不离不弃,日子就算再不好,两人也甘之如饴。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谁说皇帝注定是天之骄子呢,他们,也有太多的无奈。甚至生命,有时候都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曾经的九五之尊,如今连日常生活都不能保障。极度困顿的情况下,钱皇后甚至自己动手做针线活,托人带出去换些吃穿用品。
尽管昔日的皇帝已落魄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他的弟弟朱祁钰依然不放心,几次三番欲除掉他。可惜,总找不到借口,这更让他坐立不安。于是,决定废掉太子朱见深(朱祁镇的儿子),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此,他甚至私底下贿赂内阁成员和大臣。当然,钱只是意思意思而已,关键的,是要让臣子们知道自己的心思。
果然,天子一行动,臣下很明白。尽管有极少数人依然反对,但朱见济还是顺利的成为了太子。
政局稳定后,那些随大流者又开始折腾了。他们对当初主张南迁的大臣徐珵指指点点,甚至当面给他难堪,这让他内心无比屈辱。我无非就是说出了当初大部分人想说的话,凭什么就要接受如此不公正的待遇?虽然他工作很努力,依然看不到希望。无奈之下,他去求于谦帮忙。
于谦是个光明磊落的大丈夫。鉴于徐珵的才华,他确实向朱祁钰推荐了他,但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谦也没办法。但徐珵却误以为于谦从中作梗,于是在心里默默地记下了这笔账。
后来,徐珵想了个办法,迂回曲折地为自己争取向上的道路。是什么呢?那就是改名字。因为那时候,他那张面孔皇帝并不太熟悉。换了件马甲后,他果然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他改名为徐有贞,很快得到了外派当官的机会。因为他的能力本来就不弱,没多久就升官了。
复仇的念头时刻在徐有贞心中盘桓,他静静地等待着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