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不应成为消费用户的盛会
近日,北京上海等地约谈了电商平台,要求双十一网络促销不得先涨后降。来自监管部门的声音,不光是善意提醒,更是刚性要求。市场公平,明码标价是底线。(人民日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盛会,年年都有新花样的众多电商平台今年又有了不同的玩法。无论是淘宝天猫“盖楼”,还是拼多多“邀请好友领现金”,都给期待购物的网友添了不少新麻烦。
很多网友都表示,“双十一的购物狂欢,给那些单身的青年一个转移注意力的借口,可现在就连打个折都这么的复杂,真是太难了“。这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双十一这个日子为什么逐渐”变味了“。
究其变味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各大电商平台对于双十一认知的改变。原本的双十一购物狂欢,纯粹是凑了光棍节的热闹,加上营销人员的推动,才造就了首个双十一淘宝超过350亿的成交额。但是随着近几年电商的发展和对于双十一节日购物概念的深入人心,双十一这个符号的背后的能指,除了“光棍节”又加上了一条“购物狂欢”。现在很多人一提起“双十一”,最先想到的已经不再是光棍节,而是他要买什么;即使没有特别的需求,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也会变着法子的“创造需求”。想来这也是双十一营销的最为巧妙之处,以价格吸引用户,并借用户之手创造需求。
用户在双十一来临前创造的需求,实际上包含了几个维度的内涵:享受,价格,需求。每个用户在决定购买物品的时候,就已经在这三个维度上对于自己的购买行为进行了权衡,优质的好物,低廉的价格,和可能存在的需求本身。因而在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购物狂欢面前,用户基本是没有抵抗力的。加之少许的从众心理的催化,双十一的购物属性,已成定局。也因此,众多商家才能够在打折的环节不断加入元素,来丰富他们的盈利方式而不用担心用户不买账。
平台不断增加打折环节的时候,也是他们获取盈利的时候。以“淘宝盖楼”为例,如果想要获取现金红包,除了本身的“金币”产出之外,用户需要通过分享、浏览店铺、浏览商品等才能完成任务,获得“金币”。这样一来平台就能够收取大量的广告费,而商家能够获更多客源,二者合作亲密无间,互利共赢,皆大欢喜。
可反观用户端,人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关注来获取折扣,在很多时候,这样获取的所谓“现金红包”只有几块,多些的也只有十几块。和他们所付出的时间完全不等价。有些人则连打折的契机都找不到,最后落得只能从众下单而并没有获取多少折扣的下场。广大群众,除了消费者,逐渐多出了一种身份——被消费者。双十一也由购物、促销、打折的盛会,变成了一个消费用户的盛会。长此以往,可能对用户的信任感和购买欲造成巨大的打击,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商家在盲目地数着双十一营销带来的丰厚利润时,也应把眼光放长远,考虑到用户的切实需求,适度地减少营销环节,给受众拿的到手,用着放心的价格回扣。让双十一的购物盛会成为三方互利,增加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大契机,成为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个强大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