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有幸参加了清之杨网上的《论语》课程,刚好学到《论语》的《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孔子对驾驶着马车的樊迟说:“孟孙氏问孝于我,我跟他说,孝就是不要违背。” 樊迟问:“先生此话怎么讲呢?” 孔子说:“父母在的时候,事之以“礼”。父母去世的时候,葬之以“礼”。每年的祭祀,也不违背礼节,这就是孝。”
《论语》我至少读过十遍了,里面当然有着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及精华所在,孔子大部分的话语我都是极其的佩服及认同。但关于孔子用“无违”来诠释孝道的精髓,我个人并不认同,如果每个人都把不应该违背父母的意愿认定为就是孝,那也许很多的孝就会变成了“愚孝”,谁敢保证父母的意愿就一定就是正确的?如果父母的意愿不正确的时候,你还是为了符合“传统孝道”而毕恭毕敬地死守这“无违”之道,如果你还硬拗说这就是所谓的“孝”,那我最多也只能给你“愚孝”这个称号了。
如果用“无违”来诠释孝道,那佛陀就是一个极其恶劣的不孝子了,父亲花了那么多的精力为培养他继承王位,他却半夜不辞而别,离家出走;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从哈佛辍学去创业,这肯定也是违背了父母的意愿;从佛陀觉悟后、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事业成功后,他们并没有因为之前没做到对父母的“无违”而妨碍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孝子。“无违”可能是“孝”,也可能是“愚孝”;而“违”可能是“不孝”,但也可能是“大孝”。
作为孩子没必要死守着传统的孝道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对于父母的意愿,孩子是该尊重及思辨,如果不想采纳父母的建议,那也要在方式方法上要尽量考虑一下父母的感受,尽量把伤害压到最小;作为父母也没必要把自己的经验或未完成的理想太当回事,更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生活,父母有责任去引导孩子向善,但不该要求孩子全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之一,但它们再怎么重要也比不上一次活生生的陪伴,多珍惜每一次的陪伴,多做些让父母开心的事,这远比“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来得实在、也来得重要。
孩子长大后,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选择及理想,要有放飞孩子的胸襟及智慧;孩子长大后,一定要尽所能去感恩及孝顺父母,要知道孝顺父母并不是什么伟大之事,那只不过是正常的为人之道而已。
当然这只是自己针对孔子对孟懿子说的这句话而进行的阐述,也许孔子这样的说法只是专门针对孟懿子这个人而说的,孔子这样的说法也许就能对孟懿子有所帮助。也许圣人所说的话对某人就是生命的解药,而对不同的人也可能就变成了毒药。很喜欢孟子说的那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回音/2021-2-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