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瓦尔登湖》,极富盛名的一本书,也读过一些简友的书评,完全是以膜拜的心态来读的。
结果,一言难尽。
目前只读了第一章《经济篇》,也许是我理解不够深入、认识肤浅。这里只发表些我自己的看法,不强求认同,若有不同意见,欢迎拍砖。
在读这本书时,不由得想到了《庄子》。
作者极力渲染着朴素而独立的生活态度,与道家有异曲同工之处,尤其是对文明与发展的抗拒,他说“人类已经变成他们工具的工具”,“卑劣可能与文明并存”。
他对古朴生活的向往十分极端——
“我们全都是贫困的,比不上野蛮人有上千种安逸的乐趣”
“画家知道,这个国家里面最有趣的住宅,通常是贫穷人家毫无虚饰的简陋木屋和农舍”
“一年中只需劳动约莫6个星期便可满足生计所需的一切开销。我整个冬天和大部分夏天都空闲无事,可全部用于学习”……
此类厚此薄彼、立场鲜明的语言处处都是,就像庄子处处diss墨子。
但墨子在几何学、光学、逻辑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以致于将量子通信卫星命名为“墨子号”,虽然庄子飘逸自然的思想光辉而伟大,但白璧微尘,依旧有其局限性。
而梭罗的思想远不及庄子,却站位极高,将“自然”、“朴素”推向神坛,推到现实社会的对立面。
考虑到此书前面《梭罗小传》中提到作者曾因拒不缴税而坐牢的经历,私以为作者有很强的反社会性。
一个成熟而平和的人不是“确定的”,而是“不那么确定”,一个严谨的作者当是客观的陈述而不是主观的怂恿。
据说很多人在读了此书以后,也怀揣着同样浪漫的梦想去瓦尔登湖朝圣,甚至效仿作者去过离群索居的生活,后果有多惨无需多说。
对资本社会的批判可以读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都比《瓦尔登湖》更有可读性。
若是对荒绝生活的向往,我建议读李娟的作品,比如《冬牧场》,客观平实地描述了哈萨克牧民的冬牧场生活,牧民生活贫瘠、荒芜、蒙昧,却不乏温馨,但他们对于繁华世界的向往,深藏在心灵深处。
他们是真正朴素而独立的,但他们内心却是不安分的、挣扎的,这才是带着汗水与希冀的人生。
李娟的叙述平实质朴不乏幽默,她并不歌颂蛮荒、不粉饰贫穷,更不怂恿和鼓励人们去过这种生活,只如实描述。
散文的内核无非一个“真”字,而梭罗的虚伪与双标让我着实难受。
“在我收工之前,我成了松树的朋友而不是敌人,尽管我砍倒了几棵松树,毕竟我对松树更加熟悉了。”
这是最让我不适的一句话,一切都以自己的观点为准则,妄自尊大。
在此前提下,再美丽的语言,都是空洞的。
这本书目前只读了一章就忍不住来吐槽了,也许是我没有读懂,若以后观点改变再写文补充。
只是这本书太难看了,不知道能不能坚持看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