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阳光明媚周一的清晨,我走进教室,把一个大大的、漂亮的盒子放到讲桌上。孩子们好奇地跑过来问:“郭老师,郭老师,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呀?”我故作神秘地说:“你们猜!”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着。
我轻轻地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全部倒在桌子上!“啊!是糖果!”“五颜六色的糖果!”孩子们惊呆了!“这些糖果我是要发给课堂上认真听讲,作业书写工整,坚持课外阅读打卡的孩子哟。”听我这么一说,这些小不点赶紧坐回自己的座位上,腰杆挺得笔直,好像一个个等待发号施令的士兵一样,教室里顿时安静极了。我惊喜地发现,这一天,上课认真听讲的孩子多了好几个。
终于到了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孩子们早已翘首以盼。评为优秀的孩子被点到名字时,连忙跑上讲台,挑选自己喜欢的糖果,一脸兴奋地回到座位上。这些孩子当中有的迅速撕开糖纸,放进嘴里,美滋滋地品尝起来,时不时还在向周围的同学炫耀;有的则把糖握在手里,舍不得吃,说是要带回家送给妈妈。只听有孩子说“老师,我的是哈密瓜味儿的。”“老师老师,我的是苹果味儿的。”“嗬,我的是巧克力味儿的。”那些没有得到奖赏的孩子们早已羡慕不已,有的趴在桌子上闷不作声,脸上露出了失望的表情,我赶紧抓住时机说:“孩子们,不要气馁,郭老师相信你们,只要努力,明天一定能得到老师的奖励。”台下那些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们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我要努力”的信念也悄悄地“扎根在”他们的心里。
就这样,每隔几天,我就去超市为孩子们挑选“奖品”。
孩子们在这些“品”的“诱惑”下,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上课时,孩子们争着比谁听讲最认真;下课时,孩子们争着比谁的字写得工整;阅读时,孩子们比谁坚持的天数最多……
几天后,“意外”发生了。
周五的早读课,当我走进教室,发现讲桌上放了两个鲜红透亮的火龙果。正纳闷儿,齐明赫同学跑过来,低着头,不停地扣着衣角,小声地说:“老师,我专门带给你的,昨晚我和妈妈去超市买的,这个很甜的,您吃吧!”看着眼前这个平时在教室里话语特别少的小男孩儿,幸福早已溢满心间。我弯下腰,微笑着轻轻地说:“孩子,谢谢你,郭老师可以拥抱你一下吗?”他把头低得更狠了,说:“嗯。”也不知道从何时起,这个腼腆的小男孩在课堂上开始像春天的笋芽儿一样迸发着勃勃生机。
后来的几天,我的讲桌上总会多了一些面包、饼干、巧克力……那一刻,一股暖流划过我的心间,也溢满了我们“成长班”的每一个角落,我顿时明白了:爱就是给予,爱是相互的,爱是具有动力和感染力的。
“吃糖”的事情并不是我的独创,新教育榜样老师蒋长玲也曾这样分享过:已经记不清初中三年给孩子们发过多少次糖了(全部是自己买单),表现好了,吃糖,表扬一下;考试失利了,吃糖,安慰一下;举办什么活动了,吃糖,开心一下;学习累了,吃糖,休息一下……我想,我们的不谋而合,在于我们都拥有一颗深爱学生的心。
李镇西老师曾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亲人朋友般的关心。这种爱,需要我们真诚地俯下身子,观察、倾听、精耕、细作。而我,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愿保持这一份爱,珍视这一份美好与幸福,直到永远!
藏在“糖果”里的美好与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