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事情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处理的方式也会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是认知造成的。因此,人与与之间最大的距离,是认知的距离。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指人们应对除自己以外的事物时,因为过度相信自己的感觉,忽视了其他客观因素,从而产生的误判。
如何克服呢?本书中展示了52个策略,这里挑选5个常用的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避开事物的消极面
专注“消极面”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思维工具。古希腊、古罗马以及中世纪的思想家们曾将其命名为“否定神学”。具体的内容是:我们说不清上帝是什么,那么就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
套用到我们生活中,就是不知道什么能为我们带来美好的生活,那就去了解哪些因素会破坏生活的美好,并且避而远之。
如果你现在还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那么你就可以使用避开“消极面”的思维策略。首先排除掉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剩下你能胜任且愿意为此奋斗的,那么你的目标也就近了。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迷茫中的人们。
曾经我一度认为自己喜欢创业,于是在经营的大酒店随着政治环境营业额直线下降的时候又开启了一家线下实体店,就这样每天我都会奔波在两家门店中,感觉生活充斥着忙碌和焦虑。
而我一直喜欢的社群与读书的事情只能搁置一边,结果是物质上没有带来丰盛,精神上自感越来越趋向贫脊。这样的我一点都不快乐,丝毫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所以果断决定先闭掉一家店,让自己慢下来,去经营自己想要的生活并去感受它的美好。
第二种策略,是看到能力圈的边界。
世界的信息量过多,也过于复杂。所以就算爱因斯坦这般的天才,也不是全知全能的。巴菲特曾说过: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圈并坚守在圈中。不要在乎这个圈的大小,而要了解能力圈的边界。
比如,作者曾被名企业家邀请写传记,同时企业家还给出了100万欧元的报价。虽然这个报价极具诱惑力,但还是被作者拒绝了。因这写传记并不在作者的能力圈范围之内。如果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最后他只写出一本平庸的书,不仅会让自己沮丧,还会辜负了企业家的青睐。
想要建立自己的能力圈,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那些可以在能力圈内做出成绩的人,往往对能力圈内的技能十分痴迷。比如,比尔.盖茨在年轻时就痴迷于编程,而沃伦.巴菲特12岁时就把自己的第一笔零花钱投入了股市。并且在此之后一直痴迷于投资。
所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专注投入进去,有一本书中说过“压倒性投入”,假以时日,琮会做出一番成绩。一定不要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看你每天都很刻苦,一直在学习,但当问你最擅长的是什么时,却又回答不上来。
我这几年就是个例子,喜欢健身,就买了健身的课程;认为女人举止应该优雅,又买了许多形态礼仪舞蹈的课程;感觉理财很重要,又买了理财和课程及书籍;然后投入精力最多的是社群、朋友圈、文案和个人品牌的课程,当然最后结果证明,在实践中还是这方面给了我成就感。而与我同期学习互联网、自媒体知识的好多人,早已经实现了大量的变现,有的专攻一种,甚至一两个月后就实现了变现。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必为自己会的东西不如别人的多,而感到惭愧。事实上,你在多少领域中处于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平均水平,这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至少能在一个领域里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只要做到这一点,就没人会觉得你不如他,因为一项杰出的技能会抵消无数个弱点。
第三种策略,是不挖掘过去。
人们常常会为了过去的不幸经历而暗自神伤。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受害方怨天尤人,都是于事无补的。即使列出种种罪状,过错方也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对此,受害方只能接受过去的不公,并积极应对当前的困境,才能走出困境。
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往住是在过去遭受了打击,比如父母离了异,遇到了家庭暴力。这让他们无法走出心理阴影,过不好眼下的生活。其实,这只不过是他为自己不理想的生活,还不不成熟的自己,找到的一个借口。
如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报导,说一个杀人犯,在监狱中也毫无悔改之意,他说这是由他小时候的家庭造成的,从小他的父亲酗酒、家暴,家里生活特别贫困。“在这样的家庭中,我又能怎样呢”他说。但他的哥哥,却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家庭幸福美满。但他哥哥说:“出生在那样的家庭,我不好好努力,还能怎么办呢?”你看,同样的处境,每个人的解读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
所以人想要把生活过得更好,就要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生活本身并不完美。当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时,才会发现过去的不幸,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点调剂品。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如果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那么就去做;如果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改变,就坦然接受,但决不应该成为你向不好方向发展的理由。
第四种策略,是避开发表观点的误区。
人们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常会犯下这三个错误。
[if !supportLists]第一, [endif]人们会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因为不感兴趣的话题,就不会深入思考其中的利,容易说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让别人感到不适。
[if !supportLists]第二, [endif]人们会对无法回答的问题发表意见。比如,下一次牛市会出现在什么时候?宇宙之外是什么?就算是专家也没有把握回答这些问题。所以,这种情况下,不表达观点是最保险的。
[if !supportLists]第三, [endif]人们还倾向于对复杂的问题,做出草率的回答。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针对大脑作答时的状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人们回答复杂的问题时,情绪大脑要比理性大脑强大的多,每次都是情绪首先做出反应,然后让理性大脑找出一些证据,来支撑我们的情绪。
作者认为,没有观点不意味着知识匮乏,相反,不持立场才是智慧的象征。
第五种策略,是控制嫉妒的情绪。
美国作家戈尔.维达尔曾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只要身边的朋友小有成就,他就会觉得有紧迫感。这正是人类情绪中最有毒性的成分,也就是嫉妒。人们往往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嫉妒他人的,也明白嫉妒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因此,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互联网上,都要认识到过度比较只会带来嫉妒,然后,就要控制比较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不和他们做比较,每个人几乎都做不到。当发现身边人做出成就时,就要复盘一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并和他做一下比较,从而得出造成差距的原因。要知道,嫉妒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自己努力追赶才是正道。
此外,还要理性看待别人的成就,不要盲目认为他们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可以做到。有时候即使你努力了,短期也未必会见效,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他的背后一定付出了坚苦卓绝的努力。如吴晓波老师说过的一样: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的青春曼妙好时光。
所以,认清这一点,接受自己不如别人的现实,也是控制嫉妒的重要一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