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徐志摩访问英国,重游母校剑桥大学,告别母校,告别康河时曾写下了《再别康桥》一诗,成了新诗的绝唱,触动了无数游子和学子的心。徐志摩的诗为什么那么美呢?换句话说,怎样的诗才最美呢?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徐志摩最崇拜王维,连他的名字志摩都是取志在摩诘的意思,可见他的崇拜有多么深挚。那我们先来看看王维的风格,王维是山水画的创始人,苏轼说他诗中有画,没错,他写诗构思和他作画构图一样,从色彩的搭配,光线的强弱,到景物的取舍,从远近,疏密到动静急缓,各方面都精益求精。他每写出一首诗,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无限的遐想。徐志摩的这首诗也是一样,无时无刻不给人一种构图般的线条美,色彩美,流动美。
王维对音乐无比精熟,曾经单看一幅画就能看出画中乐队所演奏的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二节第一拍。而徐志摩也是,对诗歌的节奏感,音韵美,把握的极其细致。中国歌行体诗歌讲究换韵,欧美诗歌也讲究换韵,或者相间用韵,新诗没有韵律要求,但是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的用韵却十分到位,换韵非常非常自然,再加上舒缓的节奏,给人一种音乐的美感。
写诗讲究真情实感,这点徐志摩更是继承了古今中外大多数好诗人的共性,情到浓处诗自好。故地重游,依依惜别,都是容易引发伤感和遐想的,而这个多情的时刻,恰巧遇到了多情的诗人,一首绝世的好诗也就出现了。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了西天的云彩。”我们平时在告别的时候大多都是在朋友的酒桌上,告别的时候都是有人千里相送,依依不舍。但是诗人这次告别并没有告别朋友,他只是轻轻的招手,作别了西天的云彩,那么西天的云彩指的又是什么?虚无缥缈,迷茫朦胧,或许是昔日时光的追忆,或许是年轻时的梦想,是对母校的不舍,诗人就是要给我们一种朦胧感,第一节连续用了三个轻轻的,读的我们身体也好像轻轻的,像是飘在空中一般,骨头酥酥的,好像准备听一段唯美的故事。
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柳树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留别的意思,比如灞桥柳。这里诗人也用了这个意向,但是不同的是把金柳比作新娘,而新娘又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艳影会在心头荡漾?权且不管夕阳把绿的柳树染成金黄这种色调美,和荡漾在心头的水波的流线美,单看为什么这里会出现新娘这个意向?当年徐志摩为了林徽因和结发妻子张幼仪离婚,而且还是登报离婚,后来进入剑桥,也和林徽因有着莫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因为林徽因,而如今昔日的恋人已经和梁思成订婚。这“夕阳下的新娘”无疑除了对母校的热恋之外,也有着对昔日恋人的无限怀念和内心的淡淡伤感。
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为什么甘心做康河的一条水草呢?“软泥、油油的、招摇、柔波”,这一系列的软词似乎都是为了减慢呼吸和心跳。然后慢的我们足以产生幻觉,足以回忆往昔,水底的青荇招摇,似乎是当年一起求学的朋友,似乎他又回到了当年的美妙时光。所以,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继续那无忧无虑,欢快自由的生活。无疑这里的康河就是母校的缩影。
第四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那榆阴下的一潭指的是拜伦潭,传说拜伦经常在那里游玩,诗人也经常在潭边散步。这个潭对诗人来讲,意味着什么呢?作为一个前辈诗人,本校学长,徐志摩对拜伦是多么崇拜,拜伦就象征着一个诗人对唯美的憧憬,对梦的追寻,对诗歌的挚爱。在这过程中,经过时间的洗淘,有些揉碎了,而有些却沉淀入自己的灵魂,永不泯灭。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凭着感觉,可以寻找往昔了,可以寻梦了,在河里打捞,在拜伦潭里打捞,在青荇中打捞,一船星辉似的璀璨的梦。这段给我们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满天满河的星辉里漫溯,河中长满了青草,而那个人却执意将船划向了更深处。满天,满河的星光,似乎隐隐照映出水草的绿,而那人却如此执着的寻找着什么,梦幻一般的感觉,仙境一般的感觉。昔日的记忆模糊又开始清晰,昔日的梦摇碎又开始恢复,失而复得的感觉,故地重游的心情。青草更青处,满载一船星辉,留给我们去想象。
第六节,“但是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为什么不能放歌呢?我所喜欢的李白离别家乡入京时不时“高歌取醉欲自慰”吗?不是“仰天大笑出门去”吗?他伤感时不是“狂风吹我心,高挂咸阳树”吗?但是徐志摩不是李白,他不会把一切都主观化,融入自己。他更能融入气氛,更能融入环境,更能融入自然。时间是夜,气氛是离别,环境是星辉下的康河,这时候他怎能放歌,默默地走使得这个画面刻的更深,这一刻显得更唯美。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惩戒不能放歌,所以悄悄的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是想带走的,可是他带得走吗,无论是爱情还是梦想,还是往昔,或者是这里唯美的风景,所以只能挥手告别,故作大度。回应开头,仿佛感情和时间都开始反复循环,那种淡淡的忧伤也变得永无止境。
徐志摩的诗就是一幅画,他对唯美的痴迷恰巧在陆小曼身上得到了验证,他生命最后的女人陆小曼,正是因为那一幅幅诗一样的画走进了他康河一样明澈的心。从此他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拜伦潭是梦的象征,是寻梦的方向,那一潭虹静静地躺在康桥边,一百年不变。
诗歌中漫溯(su)我觉得应该读溯(shuo)这样一首唯美的诗在韵律上是不能妥协的。另外青荇不会在水底,水底招摇的只能是菰米,“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的那个菰米,不过我宁可相信青荇,因为它的色彩,因为这两个字给人的柔和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