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社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是什么造成了松子的悲剧人生?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是什么造成了松子的悲剧人生?

作者: 石榴的清唱 | 来源:发表于2020-04-11 12:36 被阅读0次

    我们绝大部分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里。

    家庭是社会系统的单元,是每个人生活的第一环境和终身环境。

    而父母,是这个单元里的掌门人,把握着家庭航行的方向。

    父母的积极关注和无条件的爱,才能让孩子的人格成长更为健全。

    “人格”是什么?说简单直白点,就是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多,但有差别的地方都很显著。所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是什么东西使我们与别人不同呢?

    答案是:我们的人格。

            。。。。1。。。。

    童年被父母忽视、冷落的孩子很大程度上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原生家庭,是塑造人格的摇篮,也是情绪和生命议题的根源。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原本出生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大学毕业后也遂父愿在学校做了一名教师。

    她天性善良,爱护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唱歌也非常好听,备受老师和学生们喜爱。然而因为一次学生的盗窃事件,好心的松子帮盗窃的学生背锅,导致被学校辞退。

    觉得丢脸的父亲,无法容忍被辞退的松子。

    松子离家出走。

    不知道自己要怎样才能令父亲满意的松子,似乎从她记事起,父亲的眼光就一直聚焦在妹妹久美身上。

    久美身体虚弱,经常生病。因为久美的病,父亲几乎很难看见笑容。这令松子很不安,她一直误以为是自己不够好。

    一次跟父亲去马戏团看戏时,松子发现因为台上小丑做的鬼脸,父亲微微地笑了一下。于是她立刻就地学会了那种鬼脸,转头逗父亲。自然,父亲笑了。

    从此,每当父亲冰霜着脸时,松子就用这样的方式去讨父亲的欢心。这成了她成长过程中唯一能跟父亲亲近的方式。

    她总是想方设法让一贯忽略她的父亲能回头看她一眼,上父亲想让她上的学校,选择父亲想让她做的教师职业。

    及至成年,每当焦虑不安时,无论什么场合,松子都会无法控制地做这样一个扭曲面部的鬼脸。

    就像电影《小丑》里的亚瑟一样,明明心里很悲伤,却抑制不住地大笑。这种无法控制的强迫行为,每次都会引起周围的人一阵嘲笑,甚至因此造成了生活中的许多不便、尴尬、误会。

    影片中没有出现母亲的影子。母亲缺席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已是缺陷;父亲和弟弟的冷漠,更是雪上加霜,让松子几乎没怎么感受过家庭的温暖。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松子,自然缺乏安全感,逐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里,她总是害怕孤独,害怕被抛弃,于是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去迎合讨好别人。

          。。。。2 。。。。

    在没有与原生家庭和解之前,我们总是向外寻求爱和温暖


    人总是会这样,生命里缺少什么,便渴望、追求什么。

    在没有与原生家庭和解之前,我们总是向外寻求爱和温暖。因为我们的依恋没能在父母那里得到很好的满足。

    从小缺爱的松子,对于爱的渴求,如同饥饿时看到眼前的食物,她会奋不顾身地扑上去。

    松子飞蛾扑火般追求的,是家的氛围。在她的意识里,家才是最有安全感和意义的地方。

    她在一桩感情破灭后又很快投身于下一段感情。男朋友从落魄潦倒的作家,到作家的竞争对手,再到社会小混混,理发师,以及曾经诬陷她盗窃的学生。

    哪怕总是被男朋友殴打,她也愿意承受身体的创痛;哪怕糟蹋自我去做妓女、去冒险坑蒙拐骗都不算什么,只要对方愿意和她相守,给她一个家,她都无怨无悔。

    然而他们跟松子在一起的目的,都不是因为爱。有的是为了索取,有的是为了报复,有的是因内疚而报答,有的是为了怜悯。

    在松子视为爱的每一段亲密关系里,她都乐于奉献,甘于付出。

    而正是她这种讨好型的隐忍和付出,让亲密关系失衡。她的卑微让对方总是骑在跷跷板上翘高的位置,高高在上,而愿意呆在低的那一端的松子,低到了尘埃里,无论如何都给不了自己升上去的机会。 

    这几段失衡的亲密关系,最终都以松子被抛弃而收场。

          。。。。3 。。。。

    被低价值感放逐、漂浮的一生

    尽管生活总不如意,松子也曾经试图努力与之抗争过。

    她喜欢唱歌,歌唱成为她生活的慰问剂和安抚剂,每每都能让自己尽快走出低谷和阴影。

    她每做一份工作都会尽力做到最好。即使做妓女,也做到了无人匹敌的极致。

    松子以这样热情坚韧的方式,去跟生活讨要她不曾拥有过的一切。

    她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这个过程中,她没有得到来自家庭和其它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生活亦最终没有给她一个满意的答案。

    渐渐地,松子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即指一个人经历了很多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她觉得再怎么努力,一切都还是那么糟糕。

    我想起中学时代的自己。明明只有在数学这一门课上感到吃力,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提高考试分数。

    起初,我努力地学习,听取同学的建议,甚至班主任还请数学老师单独给我开小锅灶补课,都无济于事。

    慢慢地,我开始泄气,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是考不上大学的。这种习得性无助,笼罩着我,直至第一次高考以失败而终。

    庆幸的是,我有来自父母亲和朋友的支持,最后转变了思路,复习参加了第二次高考,考取了艺术院校,得以冲破藩篱。

    但松子并没有如我这般幸运。

    这种习得性的无助,最终泛化到了她生活的方方面面。

    爱情、工作、人际,并最终质疑自己的能力和一切。她开始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把自己关在一个僻远简陋的公寓里,无限制地吃,让身体发胖,与世隔绝。

        。。。。4。。。。

    她说,生而在世,我很抱

    父亲真的不爱松子吗?

    也许不是。

    电影里有一个场景,是松子离家出走多年后,垂老的父亲一直坐在家门口等待她回来。

    父亲的爱藏在冷峻的脸色下面,藏在他写的日记里,从不轻易表达。

    或许他以为时间能化解所有的隔阂,松子有一天终会自己回家。为了体面维护着自己作为父亲的尊严,直到死,他都没能再见到松子。

    是什么阻碍了父女之间爱的流动?

    父亲的面子?松子的倔强?后来作为父权代表的弟弟的冷酷?

    我想都不是。

    是松子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爱,不配得的低自我价值感。

    她说,生而在世,我很抱歉。

    她被这种低价感放逐一生,漂浮无依,最终惨死在一个跟故乡相似的他乡。

    是什么造成了松子的悲剧人生呢?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人格的主要部分,在6岁左右就基本形成了。

    原生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社会支持系统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生动的小“社会”。

    所以,我们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用什么样的方式度过一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原生家庭的环境和父母教育理念、对待子女的方式决定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是什么造成了松子的悲剧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hy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