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人生成功快乐得的能力。我们在面对刚出生的小婴儿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会想到成绩好不好?想到他以后要找个稳定的工作,想到他什么时候结婚吗?小婴儿给我们的感觉是新生的力量,有无限的可能和希望,怎么会被稳定的工作限制呢,怎么会被成绩定义呢?
当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呢?完成作业、学习兴趣、考试成绩,有没有你浮现的词语呢?初中生呢?中考?青春期?叛逆?有没有熟悉的定义?高中生,高考;成年人,工作,赚钱。人生啊,是怎样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的被定义框住,慢慢的,路越走越窄。有的人,人生的每一天,都好像同一天,为相同的事烦心,不学习,不改变,人生有了长度,却少了宽度。
每个人的成长,是怎样变成了现在的模样?是从哪里学习爱?学习表达?学习和人相处?你害怕的、逃避的、行为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呢?
小时候,家里,父亲母亲用吵架沟通,用反话表达关注,用无声表达爱,孩子会觉得,对,这就是爱;父母脾气暴躁,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长大后也会暴躁;父母偷奸耍滑,孩子在心里瞧不起不赞同,却在长大后成为了同样偷奸耍滑的人,而他并不喜欢自己……
有位美国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大大的容器,养了一只青蛙,这只青蛙是可以跳出容器的,实验中,在把青蛙放回容器时,盖上了透明的盖子,这只天性擅长跳跃的青蛙,每次跳跃都碰壁,被挡下来,起初,它屡败屡战,一直尝试,慢慢的。跳的越来越少了,跳的越来越矮了,直到有一天,它只会跳比盖子矮一点的高度,因为这样,就不用经历碰壁的疼痛。这时候,盖子被实验者拿走了,你猜?这只青蛙,它跳出去了吗?
是的,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它跳跃的高度就是盖子下面一点点,再没有跳出去了,好像有个无形的盖子,挡住了它!
小时候,不能大声和老人说话没礼貌,不能对父母表达反对意见,不孝顺…再大一点,必须好好学习,其他的都不用管,不准恋爱,不准和成绩不好的同学玩…每个约束,每个规矩,都像是一个盖子,把婴儿白纸一样的无限希望,变成了一个框,像一个人,被框住了一样,“囚”。小时候,父母不允许孩子有反对意见,必须听话,长大后,工作了,她只会听领导安排,不敢拒绝,不敢维护自己的权益,忍气吞声…小时候,父母不让孩子吃自己想吃的东西,长大后,他遇到喜欢的食物,他吃到撑,停不下来,身体变胖也在所不惜…小时候因为想要玩具挨的一顿毒打,让他长大后,人至中年,仍泪眼婆娑,不给我买就算了,为什么打我呢?再多的玩具也不了心中的空洞……
长大后,我们成为了背着很多定义的人,那些不应该、应该,仍在我们的人生中蔓延,传递,哟,小孩子就应该学习啊?哇,脱口而出的时候,有没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我们可能成为了我们小时候最讨厌的那种人。
活在“囚”里的你我,打破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框,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课题。希望我们都能破框而出,活出自己,同时,不给自己的孩子画框,让她们有无限可能!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人生成功快乐的能力,需要,打破那个框,成为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