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气好极了。
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小宝宝被妈妈抱着出来晒太阳。小宝宝瞪着圆圆的小眼睛转着小脑袋探究着眼前的世界,那可爱的样子瞬间在我脑海中检索出一个词:天使。
真的,每个小宝宝都是从天堂落入凡间的天使——天使是有翅膀的,小宝宝被妈妈抱在心头,你看那张开的小胳膊,那是小宝宝在飞翔的翅膀;天使是以爱为养料的,所以小宝宝只有在爱的呵护下才能快乐地成长。
二
学校门口。
熙熙攘攘的车辆载着爸爸妈妈们,心急火燎地把各自的孩子送到学校当“学生”。可是如果仔细观察,很多家长都是眉头紧皱、目无表情,或者带着各种不安和不放心,送孩子进校门的时候听到的告别语也仿佛商量好似的“要听话啊”“好好听课”“别让老师吵你啊”……
孩子们呢?扛着大书包走进校园角色转变成“学生”的时候,大部分学生的表情也很单调——麻木的表情配上沉重的书包,天使呢?难道天使长大之后就应该变成凡夫俗子吗?那谁还会对成长抱有期待?
这个现象细思极恐:当小宝宝一天天长大,天使的翅膀变成双臂却没有获得拥抱“爱”的力量,面对世界的不再是一张张鲜活、充满期待的小脸,身为教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是谁剪去了天使的翅膀?
三
近来一直在思考:面对教育教学中层出不穷的困难和问题,该如何破局?
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是四个步骤“了解问题实质”——“思考解决方法”——“实践检验方法”——“反思解决效果”,所以我们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一定要先把问题的实质弄明白。
在学校,每个老师都会面临的问题就是“我想教”和“ta不学”的矛盾。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成为问题。把矛盾双方产生的缘由都列举出来可以更清楚地看懂问题实质,所以我给自己做了这样一张表格:

列举过这个表格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更多地是站在“我为了ta好”的角度在思考自己该干什么,作为学生的ta们之所以不愿意学更多的是因为内在的动机和意愿没有被调动起来。
面对这个结果我恍然大悟——为什么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因为双方把“教”与“学”这两件事情弄拧了,老师和学生没有想到一块儿去!怪不得老师会有一句调侃说“上课像上吊,要作业像要命”呢!
四
问题的本质就弄明白了:老师和学生的矛盾其实就是因为老师一厢情愿地在以自己的方式“爱”学生,但是没弄明白学生的真正需求。
这就好比一个段子:说有两口子,丈夫爱吃鸡腿,妻子爱吃鸡翅膀,每次两人餐桌上有鸡肉的时候丈夫都要把鸡腿夹给妻子,而妻子则是把鸡翅膀夹给丈夫。然后有一天妻子终于受不了了:“这日子没法过了!这么多年每次都让我吃鸡腿,我只想要鸡翅好不好?”丈夫也愤怒:“我最讨厌吃鸡翅膀,每次还都得把我喜欢的鸡腿夹给你吃,我早就在忍了!”
这个段子和师生之间的矛盾相似之处在于同样没有弄明白对方的真正需求,那么破解之道就应该从“找准对方的需求”入手。
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呢?再次审视调查表格又可以发现,孩子们更希望接触到轻松(难度低,不累)、有趣、短时间内就能获得成就感的内容。这是很正常的。
威林厄姆在其认知心理学著作中提出:“人类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真正的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
如此,我们再以教师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学科,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五
天使生来就是准备展翅飞翔的,飞不起来的时候需要爱的托举和滋养。
正如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要学会独立行走,其实最初仅仅是为了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学习说话,其实最初仅仅是为了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学习自己穿衣、吃饭,其实最初仅仅是为了温饱。这一切当初我们学习的时候曾经感觉到痛苦吗?没有,因为那是生存的需要,尽管每个人在学习这些本领的年龄并不知道这么深远的意义,但是却本能地向往着这些能力。
说话、走路、穿衣、吃饭、识字、计算、勾画、搭建……这些能力都应该是“爱”为小天使们插上的翅膀,让他们能够独立地奔向远方、表达愿望、读懂世界、幸福生活……
千万不要将翅膀变成利箭,使孩子们不堪重负,却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