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作者: 白色绸缎 | 来源:发表于2023-09-29 06:23 被阅读0次

    1

    昨天读了一篇吴冠中《笔墨等于零》小文,就是说笔墨脱离画面整体就等于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孤零零的色块也是毫无意义。笔墨、色块都只是表达工具。但很多时候我们依赖陈见,自以为是地塞进去一些标签式的东西。譬如看见斑斓五彩色,会联想到生活的丰富多彩,热闹、艳丽,纵情享受!寺庙里木鱼绘成斑斓五彩却是警醒。用鱼昼夜不合目,暗喻修行时刻精进,彩绘是为了醒目而有警醒。这佐证了吴冠中的观点,脱离了表达整体,笔墨、色彩、词语都是无意义的,为零的。

    2

    谈到艺术便谈到感情。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人类如果没有感情,自也用不到什么艺术;换言之,艺术如果对于感情不发生任何力量,此种艺术已不成为艺术。

    ——林风眠

    读林风眠这段话,幡然醒悟:之所以写不出文章,是缺少情感,对世事越来越淡漠,活到无话可说了。经常感慨没什么可写,艺说有好多东西想写,但没时间写。

    所谓江郎才尽,是情感枯竭。有时,硬挤出来的文字干巴巴,有几根思想的瘦芦苇就不错了。文章须血肉丰满。

    读蒲宁散文可以感知作者情感的贯穿。追思篇写的几位人物,有画家、音乐家、文学家,个性鲜明,生动形象,栩栩如在眼前。

    才华散失殆尽的作家,实际上是情感散失殆尽。写作,重点不是技巧、思想,重点是情感,然后是技巧、思想!

    3

    马温的《活着的芦苇》是一篇诗意的散文。作者不记叙事情,不写实,而是动用句子凸显画面感阐述文化,阐述思想。文化与思想在一团飘逸的线条中有迹可循。

    开篇借助兰亭雅集中一只酒杯出发,逶迤而行。这行上天入地、古今中外,文章关键词:出发。但出发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出发只是作者借助的一枚工具,如一只舟载着作者上天入地,古今遨游。整篇围绕出发,另有题目。文中只有一小段表述题目,三四百字,但却是要旨,洋洋洒洒、纵横捭阖的文字之旅都是为心中的这点小感慨服务的。

    结尾以饮酒照应开头。但不是曲水流觞,一只杯子出发,这次是喝酒、吃肉、大醉,不谈出发,停顿,憨睡如雷吧。像一个休止符,像一道堤坝,让文章真气不散,丰沛的大水都堵截在这几千字的叙述中。

    文章表述的无数次出发都是浓缩的大处的出发,抽象的出发,历史的一个点,而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出发。写到张继,简单一笔,下一章节才照应,写到钟声向张继出发,那首著名的诗上。戏唱得好叫老戏骨,诗写得好叫老诗骨,写这样柔若无骨的老道的文字、自然匠心的谋篇布局叫什么骨呢?

    4

    看了一篇小说《九重葛》。九重葛是花儿名字,看完百度,才知道就是三角梅。三角梅太家喩户晓了,换个新颖别致的名儿。写作就是多用新词,同一个意思,学会重新命名。

    小说讲中老年人的爱情。让我顿悟的是,任何年龄都需要爱情。通俗解释爱情,就是避免孤单。身边有人不一定不孤单,必须是能唤醒心灵的,就是要有感觉。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是有感觉的,但谁也没有突围一层薄纸的壁垒。最终让他们突破纸壁的是一本书——《一个人的朝圣》。行动力是梦想成真的关键,生命任何时候都不晚,都能努力让自己幸福。于是,最终有了一个浪漫、温馨的结尾。男女主人公努力走出自我,彼此获得了归宿感。小说像一长条不急不缓的流水,节奏把控得很好,一部小说的水到渠成助推了男女主人公的水到渠成。

    小说只简单地交待男主人公偶尔路过一个书店看到这本书,一下子被感动了,边看边写信分享给女主人公看。并立马作出回国决定。而女主人公看到分享的这部书之后,也毅然决定到男主人公所在的苗圃去看看,最终完成了浪漫之旅。

    这篱小说比前几日看的菡萏的小说《我和阿德》故事性强。无论纵、横,都拉长,显得宏阔些。菡萏的小说应该是以表达艺术和思想取胜吧!这篇小说以结构和故事取胜,书写的爱情云淡风轻、不着痕迹些。

    一本书促成一段好姻缘,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书的影响。读书有福于人生!

    5

    相对于实在,虚灵的更让人回味,觉得可以解读的空间实在是大。

    ——朱以撒

    任何时候都要给生活留点幻想。于有志者,是梦想,但普通人,幻想就足够。幻想是光,哪怕一束微弱的光,可以抵达无限。这道光有可能是窄巷、单梯,甬道、绳索,走过就豁然开朗了!

    梯子必定通向星空,不信,你顺着一缕光线爬。这是纵向的光。横向的光,必定带我们扺达旷野。星空、旷野,都是无限的大。

    如果虚空间够大,光波涛一样涌进来,你就直接看到大海了。看到大海的人是大胸襟的人。他知道虚的力量,不让蝇营狗苟的实挤占人生,一点光都透不进来,不能顺着光线的烟囱爬出,看不到星空、旷野、大海。

    让渺小消失在大里吧。这样,一个人一生拥有的足够大!

    6

    重读《山河袈裟》序。依然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之前打横线的三句话。

    “唯有写作,既是困顿里的正信,也是游方时的袈裟。”这句话可作为座右铭。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困顿的,写作是灯塔,是正信,让你从活着的混沌中有方向感;写作也是陪伴,温暖你,一袭文字经纬织成的袈裟,帮你挡人生风寒。

    “是的,人民,我一边写作,一边在寻找和赞美这个久违的词。就是这个词,让我重新做人,长出了新的筋骨和关节。”久违,让我心惊。我何尝又不越来越远离人民。虽然我和我的亲人都是人民的一分子,但我越来越回避这个词。这个词有时代表无奈,无穷的烦恼。但人民如同大地,我们怎么能悬置空间呢?他是力量源泉,让你重新生出筋骨和关节。

    最后一句是第二句的升华。“眼前的稻浪,还有稻浪里的劳苦,正是我想要在余生里继续膜拜的两座神衹:人民与美。”我现在膜拜于美,却遗忘了人民。回归人民,回归生活,而不仅仅依存于美!人民才是最坚实的依存,抽象的美与扎实的生活相结合,才是写作的精髓。

    7

    翻开斌平兄新诗集。第一首诗《饲蚁记》就击中我。短短五行,却蕴藏着巨大的悲悯。

    “一只蚂蚁,那么小,小到连影子都没有

    爬到纸上,弄不出

    一丁点声息”

    这只蚂蚁,让你无端心痛!不是你我,也是你我的兄弟姐妹。还有堪比这么弱小、无法引人注目的生存吗?它屏息敛气地经过这个世界,小心翼翼地活着,那样被轻视,被忽见,影子、声息全无。

    幸好一介书生发现了它。书生是同病相怜的穷书生,只有一张白纸,不能供养它,只能写下一个“米”字——一粒精神的烛光。

    很多时候,我们靠一粒精神的烛光饲养。靠人世间一小片温暖,世间尚存的美好,支撑着走出困境。

    诗歌不须长,在于句子的张力。这首每一句都触动你。“这里没有它需要的食物”和“让它背回家”两句,开始我觉得删掉更简洁。仔细品味,这两句体现了斌平兄的情怀。我仿佛听到他一声叹息!怜己,怜他,谁又不是蚂蚁呢!

    8

    今天读了一篇作家罗伟章的创作谈《本能的意义》。说的是情感对写作的意义。前一久,菡萏来读书会讲课,讲述文学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实际上也是强调情感对写作的意义,也就是文学的无限性。她说,琥珀是时间的一滴泪,文学作品也就是情感的一滴泪。真正的文学,为情为思,为生活本质执笔泼墨。两位作家都有这样的共识。

    菡萏讲课后,我简短发了言,针对现在自己写作时情感的缺失。翻看以前的旧作,分明感觉其中的心跳,现在自己的作品给人一种木然,没有情感的辨识度。

    在这个急功近利,写作一味追求技巧、拼智识的时代,许多看似优秀的作品就缺少了力量。唯有力量能够直接作用于读者,给读者强烈的震颤,作家没有强烈爱恨情仇,一拳是打不出去的。缺乏力量的作品就是隔山打牛,如同按摩,让读者懒洋洋。更不用说推动时代。

    第一次看到对《百年孤独》提出异议——这部影响了很多作家的巨著,说整部书就是一个马赛克,倒是形象。《百年孤独》就像一棵枝杈交错的大树,表述清楚不易。枝枝蔓蔓在作家笔下一目了然,但很少浓墨重彩描述叶冠,渲染不够,重点在于讲故事。但丝毫无损作品的伟大性。小说对文学的贡献主要是提供了一个叙事方法,小说还可这样写?陌生、新奇、刺激,开启了魔幻现实主义写作。小说的伟大在于文本。

    罗伟章通篇都讲述情感的重要,情感是种子,是出发点,是艺术的源头。于不经意间强调生活性。许多作家远离生活,从阅读中找灵感,向内缩,是一种没有波澜的写作,同质性写作,智识性写作,只能于文学圈子里内循环。而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的写作是向外,从生活中获得体验和情感,进而能够用头脑辨识、审视、表现时代,形诸笔下。

    9

    散文诗、散文比诗更开阔,一样有诗的张力,是更加恢宏的诗。今天看了李汉荣《散文》上的一小章《闪电》。不由得不击节。江左岸这期同题诗,要求写中秋或国庆。我试图写月亮,我竟然对月亮生不出任何想象。想象的贫瘠限制了诗意。但这一小章《闪电》,应该属散文诗范畴,但每一句都是诗,一点不散,句子精炼。他将闪电拟为宇宙的灵感、孤独的天才,狂草大师、写意画家、印象派诗人,写闪电的真诚严峻、谦卑、专注,不媚俗。最后几句犹喜欢:

    在漆黑的夜晚,它一次次从天上降下来,抚摸荒野的孤坟。在漆黑的云层,我一次次看见闪电那洁白的骨头。

    闪电是天地间透明纯真的精神。

    闪电好像在提示着:一种真正的诗人的灵魂、艺术家的灵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lr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