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耶?”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句段是说: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投靠搭船,华歆则认为这事难办。王朗说:“幸好这船还宽裕,有什么不可以呢?”后来,贼寇追来,王朗又想把搭船的人抛弃。华歆说:“我原来之所以犹豫,正是怕出现这种情况。现在既然接纳他托身,又怎么能因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呢?”于是继续和当初一样携带他、搭救他。世人用这件事来证定华、王二人的优劣高下。
上一章,通过王朗对华歆的极度崇拜,亦步亦趋地模仿,通过张华之口,来评定华歆、王朗的高下,这一章,再通过二人逃难途中搭救人的表现,说明通过这件事,世人一眼就看出了二人的优劣高下:华高王低,华优王劣。
对救人这件事,在自身本就自顾不暇的情况下,王朗草率行事,贸然施救,仓促行义,表现出其目光短浅;既救人后,在情况危急之下,为保自身,对被救 人欲始救终弃,果行,则如未救,可见其不能舍身取义;而华歆则不然。思虑深远,自身难保时,念及如施援手而不能救之,致其与己一同遇难,则不如不救;既已救之,无论何时何境,断无抛弃之理,以成全舍身取义之德。由此,世人,看出了二人为人之高下优劣。己欲行善,当量力行之,自身难保,遑论行善?而既已行善,则必从一而终,不可半道而废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世人看出了二人之高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