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想法
读书无用论”的背后:只要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大家都会有希望

读书无用论”的背后:只要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大家都会有希望

作者: 乡村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8-08-17 11:43 被阅读22次

    大家好,这里是乡村笔记Beyond The City。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读书无用论”。


    01 “十年后我本科毕业,是不是只能去送外卖了?”

    最近看到了一些数据。《2018快递员群体洞察报告》不久前发布,上面显示,两年来快递员的数量增长了50%,突破300万,整体学历水平以大专、高中、职高、技校毕业生为主。

    从去年6月到今年6月,南京的快递员中本科学历的人数增长达到92.53%。

    这样的数据,一方面让人欣慰快递员这个行业的素质提升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让人开始担忧:本科毕业都只能去送外卖,读书还有用吗?

    刚上初中的时候,有同学就说,他初中念完就不读了,回去家里的店帮忙。

    问为什么,他说:“读大学的话,我还要读十年的书才能毕业,而且出来还不是给别人打工?我上初中,都得寄宿在老师家,周末回家先坐巴士,然后坐摩托车走山路,到村子后还要步行很久。上大学后每年的花费更是要上万,不值得。”

    这一句昔日的调侃,似乎在一点点地变成现实。

    细想来,在1949年之后,我们国家大概经历了三次“读书无用论”浪潮。

    第一次读书无用论是在文革期间,广大学生响应号召,上山下乡。

    第二次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改革开放下海成风,一大批没有读过书的人一夜暴富。

    第三次就是现在,高校的大量扩招与城市迅速的扩张,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大量乡镇学生早早辍学,希望可以通过打工搭上城市化大趋势的末班车。

    从2006年到2014年,全国的小学升学率几乎持续降低,从100.0%降到98.0%。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孩子的辍学率居高不下。2015年,农村留守儿童的小学毕业率为65%,初中毕业率为73%,远低于城市。

    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6

    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在农村孩子的家庭条件差、学校师资力量不足,造成了农村“读书无用论”的大环境,年轻时出来打工赚钱、年纪大了回家种地,然后下一代继续重复着这样的循环。

    但是在这循环的背后,却并非完全是主观认识上的“读书无用”。


    02 无奈的辍学:正在消失的农村小学

    过去40年,中国消失了91.6万所小学。

    根据教育部规定,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但超过55人的班级挤在狭小的教室里上课,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而另一方面,从《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2017年全国小学的数量继续下降,为16.7万所。而在1975年的时候,全国小学一共有109.3万所。连续42年下降。

    与之相对的,是“合村并校”的盛行。快速的城镇化对小学数量产生了巨大影响。在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之间,中国的自然村落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

    而农村的小学,在1990年有69.7万所,在1999年有38.4万所,到2011年只有16.9万所。

    随着计划生育开展,农村学龄儿童减少,于是各地开始撤并学校,应对生源下降的问题,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2001年,中国就减少了6.7万所小学。

    在合村并校的情况下,农村孩子上学的条件要艰难太多。一项针对全国8个县77个乡镇的调查显示,合村并校后有58.9%的小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更远了,平均增加9.19公里。而初中,增加的距离更远。

    花垣县金龙村的孩子在隔壁桃花村上小学,有校车接送;而如果要上中学,距离最近的也足有三十公里远。

    虽然部分地区学生上学的问题得到解决,但受校车数量、经费、线路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农村孩子只能自己承担上学交通的成本。

    据2010年教育部委托开展的对11个省4011个学校的调查显示,由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住宿生一年额外花费的交通费、住宿费和伙食费平均是1331元,走读生额外花费的费用平均是950元。而在教育费用方面,住宿生在村小时额外支付1113元,初中是2041元,九年一贯制学校为2112元。

    而在那时候,全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也不过5000、6000元,更不用说广大贫困地区。可以说,在读书为一个家庭的命运带来改变之前,供给孩子继续读书的负担就有可能让一个家庭无法承受。

    很多农村小学便采取寄宿制,而这相当程度导致了小学辍学率的提升。过早离开家庭会让孩子产生诸多不适,从心理上厌恶管教、束缚甚至读书。

    达布达尔乡寄宿制小学,课桌椅从1996年到2012年间从未更换过


    03 “可我还是劝你好好读书”

    回到我们的话题上。农村人真的认为读书无用吗?或许,在合村并校这样的大背景下,他们相信读书,相信知识,但更多出现的情况是在现实裹挟下所作出的无奈选择。

    下面和大家分享三个故事,它们来自读者和我们的分享。

    故事里的人们,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辍学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村人,不是励志故事中通过读书学习改变人生轨迹的主角,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始终怀抱着“知识改变命运”希望的普通人。

    part one. “我现在送外卖可以,但如果等我们有了孩子,我还每天送外卖吗?”

    晚上做完策划,去外面吃烧烤。十一点半,客人稀稀拉拉地差不多都走光了,伙计却端出了一份分量十足的烧烤,放在空荡荡的桌子上。

    [这是他们的宵夜吗?]我心想。

    过不多时,窗户外亮起明晃晃的车灯,然后熄灭。一个小哥走了进来,穿着标志性的黄T恤,头盔一摘放到椅子上。

    “这么晚才吃饭?”空气安静得无聊,就给小哥点了瓶饮料,坐过去边吃边聊。

    “这是客户点的烧烤,几分钟后忽然取消了。反正店家都已经在烤了不是吗,我就打电话说你别倒掉,正好还没吃饭。”小哥狼吞虎咽。

    “平时都是这个点吃饭?你们一般忙到几点?”

    “九点十点吧,之后还零零散散有些订单可以接。”

    小哥来自重庆,初二辍学后就出来打工补贴家用。他之前在浙江的电子厂、塑料厂等地方做过三四年,后来转行送外卖。

    “我最近在自学一些做菜。”他一边吃一边跟我说,“送外卖,拼一点一个月也可以挣到八九千,尤其是夏天大家都不愿意出门,晚上多跑一些夜单有的时候工资也能上万。但太累,而且太无聊了。”

    “因为每天都在车上吗?”

    “对,除了送餐之外,就是几个认识的聚在一起,要么打牌,要么各自玩游戏。也没有认识什么新的朋友。”

    小哥叹了口气,说:“身边的人倒是没感觉,但我总觉得不能一直这样。我女朋友在老家,如果等我们有了孩子,我还每天送外卖吗?我想陪在孩子身边,想让他有出息,也想自己能有点东西教给孩子。

    常年送外卖,让他对食物的味道也有了一些独特的嗅觉,大部分外卖隔着袋子都能猜出是什么菜。他说,有的时候订单比较少,接单后如果可以的话就到厨房看看他们是怎么做菜的,晚上回家自己练习,当做夜宵和早餐。

    想之后去上一个烹饪的培训课程,或者烹饪学校。做菜我还是很有天赋的,小时候给饭馆帮过厨。而且我一个同乡,在申通做快递员后来去学烹饪,回重庆开饭店,现在是高级厨师,工资可高了,还能供女儿上大学。”

    小哥眼中满是羡慕。

    part two. “现在我可以带他出去,等他以后,自己也要有能力走出去”

    上周搭计程车的时候,和师傅聊天。

    “还是贵州好啊。之前休假带孙子回贵州,去遵义玩,那边的房价才五六千一平,而且背山靠水,空气好的不得了。一直在跟老伴说,什么时候回贵州去养老。”

    “那为什么不回去呢?”

    “因为孙子啊。想让他以后在上海念书,等他读完书我们老两口就可以回去了。

    “老实说,在上海待着不舒服,在老家十块钱吃个饭就可以吃得很好很饱了,在这边要想吃点肉,二十块钱都打不住。”

    师傅的头发说不上花白,但也已经大部分都变成了银灰色,声音带着常年劳累所积压的沙哑。

    他每天开车开到十二点多,早上四五点就起来继续。

    “今天是7月30号……对,今天是28号。下周一,我就要带孙子去韩国。”

    我心里略微诧异。“诶?他不用写作业,或者上培训班、兴趣班之类的吗?”

    “有,但是我想带他出去看看……长长眼界,让他知道世界是很大的,有各种各样的人。现在我可以带他出去,等他以后,自己也要有能力走出去。

    “我小学念完出来打工,都是做些体力活儿,后来开了很久的车后才发现自己对汽修很感兴趣,各种零件都可以记得住,但我现在转行太晚了。

    “我们家乡那边,很多孩子很早就辍学出来了,所以我想让孙子多看看,找到自己喜欢擅长的,别像那些什么文章上写的大学生一样整天迷茫。迷茫个啥嘞?”

    等红灯的时候,师傅兴致冲冲地和我聊华为的note10新品发布,不过末了,他却说:“那种新潮的手机不适合我这个老头子用,还是留给年轻人吧。我去二手市场买的手机屏幕大,字号也大,刚好用。”


    part three. “我们学校的保安小哥每晚都在看英文书,还可以为外国人指路”

    高考前的省质检,出成绩的那天,在打车的时候和师傅聊了起来。

    “你现在是高二还是高三了?”

    “高三。”

    “正巧,我女儿也是高三。她在X中读,最近省质检考了学校第一,六百多分呢,老师都在围着她给她开小灶,希望她高考能上清北复交这样的名校。

    师傅的语气充满了骄傲。

    上大学后,有一天晚自习到很很晚回宿舍,走进宿舍区的时候听到保安室里有英文传出来,很大声很大声。是保安小哥在读英语。

    听同学说,除了站岗之外的时间,保安小哥每天都在看英文书,还可以为外国人指路。


    04 “只要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大家都会有希望”

    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外卖小哥、司机师傅、保安小哥,他们都是从乡村走到城市来,看着这个城市熟睡,也看着这个城市苏醒。

    对于他们来说,或许自己从事的工作不尽如人意,或许还可以学习很多来提升自己, 但不变的是对于下一代的期许——现在自己送外卖、当保安、开出租没有什么,都是在靠自己的努力挣钱;但十年后,自己应该有所进步,自己的孩子也要永远在学习的路上前进。

    他们相信着“知识改变命运”,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走一条与自己不相同的路,希望他们能看得更多,看得更远。

    电影《卡萨布兰卡》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这过于文艺范了。但相信很多人不管看没看过这部电影,都赞同这句话。

    BBC纪录片高级编辑尼克·弗雷泽在第67届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说,“在中国,你必须得上大学,因为人们告诉你:必须得这么做。而当你真的去上大学了,你会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

    或许,不是因为学校里什么都没有,而是因为没有“学校”。

    没有人在农村孩子决定辍学出去打工的时候,跟他们说:“再坚持一下吧,继续读书对你的人生影响可能会是终生的”,也没有人在他们打工的时候对他们说:“我建议你如此如此选择,会更有发展前景”

    没有学校这么教他们。

    所谓的“读书无用论”,至少包含着三重交织的困境。

    第一重,是在就学难的情况下,轻易做出打工选择。

    农村的孩子在年龄尚小时,不了解选择的意义和打工、读书这两条道路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家长可能也没有这个意识。于是,因为上学路途远、讨厌寄宿制学校等原因,他们轻易选择出来打工。

    第二重,是在意识到需要时,发现自己没有规划。

    出来打工的人在一开始经常一头懵,或是借着同乡的介绍,或是“碰运气”,会尝试许多工作。当他们希望继续学习,提升专业技能,或者转行学一门自己喜欢擅长的技术时,却不知如何开始,不知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不知在哪里可以学到真正的本领。

    第三重,是意识到知识重要性,却无法隔断的循环。

    在有些地方,人们对教育的态度的确还比较缺乏热情。但这样的情况在慢慢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出去打工,和外界接轨,那些已经走出去的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日益发觉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但由于教育方法、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家长没有办法让孩子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很多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能知道。

    在书店看书的打工者/燕赵都市报

    改变这样的困境很难吗?很难,很多人说寒门难再出贵子,因为没有人能改变得了农村家庭所在的圈子、所遵循的模式。

    可是,身处这种模式中的农村人都还在怀抱希望。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讲述了一个老人生活在山东沂蒙一个小村落里的故事。老人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回家时,老人对他说:

    “我这辈子没有什么成就,也不会对你过高要求;可我还是劝你好好读书,读书之后才能适应社会,让自己有一些选择的余地。”

    每天翻越三道山梁去上学的孩子,陪伴他的是一条小狗/搜狐大视野•教育

    即使十年后本科毕业,只能出来送外卖,也没有什么可怕和丢人的;可怕的是因此而放弃了学习,十年之后再过十年,依旧在送外卖。

    愿每个人都能永远行走在学习的路上,为自己的未来多留些选择的余地。只要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大家都会有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无用论”的背后:只要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大家都会有希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uz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