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
这首诗中的螽斯是指蝗虫,而这首诗的主旨在于祝福子孙繁盛。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和我一样的奇怪的感觉,蝗虫,影响力是丑陋的,是灾害性的,难道就没有更好地类比?仅仅因为繁殖力上的优势,就用之来祈求祝福自己子孙满堂,香火不断?如今若是写文章,要个比喻的话,总是会顾及相似之余还要得体,用蝗虫喻指子孙满堂顾及也就是《诗经》的“大手笔”了。
“儒家思想对群体的重视而忽略个体,对血缘、等级的强调而不讲公平竞争,大概与上述观念有密切关系。不管怎么样评价,这些思想对塑造民族心理起了关键性作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采火焰高。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人多势众。这些说法,便是老祖宗们由此给我们留下的遗产。”
劝学网里把这个上升到了观念文化层面,而这些观念也确实一直延续着它顽强的生命力,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肉中。不是说中国是个关系大国么?有关系什么都好办。不是说中国人家族意识,血缘观念很强么?虽然随着现在的丁克家庭,随着现在独身子女渐渐普遍,家,每年的春节就足以说明问题。
而这其中,也便体现出了所谓阅读即使像《诗经》这样的经典依然不能忘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时候,人们会不在乎公平,只要家族强盛便是生存的保障,但是那时候,民族的凝聚力就已经成为我们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这,若是用所谓的辩证法,是不是就叫做事物的两面性?说实在的,对这首诗,自己初读并没有太大感觉,毕竟刚开始就不大喜欢蝗虫这么一个喻体。或许,这就是人们说的《诗经》的写实之处,真是够实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