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读到简名为育儿养生的文章《孩子不好好吃饭?试试这“四不一要”》,觉得很有道理。这“四不”为:不干预,不强喂,不给零食,不围观;“一要”,为一坚持。
昨天晚上,我开始观察正在吃菜饭的小米饼,发现这“四不”对孩子大有好处。
独立吃饭的小米饼小米饼坐在儿童餐椅上,举着小象柄勺子,一勺一勺在硅胶碗里挖着饭菜,往小嘴里送。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于一个16个月大的幼童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首先,宝宝需要用大拇指和食指握紧勺柄,利用手腕的力量把勺尖插入米饭中。接着,宝宝把小勺子提起来,这时手腕需要一定的灵活度。最后,在勺子送入口中之前,把握住小勺的平衡,不然勺子上的米饭会散落下来。这种一系列的过程,需要利用眼力、手指的协调能力和手腕的灵活转动能力。大多数时刻,小米饼如同大孩子,吃饭有模有样。
让孩子自己吃饭,给孩子一个绝好的机会,不仅锻炼到视力、手指和手腕的活动能力,还有大脑的专注力。
国庆节放假,小米饼的爸爸妈妈从上海回来了。小米饼的餐椅前坐着妈妈,光洁的脸庞无不散发着爱的光辉,虽然克制住不说话,但是睁大双眸。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孩子,永远看不够。小米饼不时对着妈妈伸出手,说,抱抱——。妈妈说:宝宝自己吃饭,吃好后,妈妈抱。餐椅后,坐着活力四射的爸爸。一旁的餐桌上爷爷正在吃晚饭。奶奶刚才给孙女煮了特制的菜饭,里面有米、剁碎的胡萝卜、切碎的菜叶和瘦肉,这会儿她在客厅的沙发上歇一会。
饭前的休息时间,爸爸把女儿托在胸前,仰卧在手臂上,似乎惊险的动作。一会儿,妈妈抱起孩子,快乐地教孩子识图片。一会,爷爷凑过来,问这问那。孩子是一家人的关注中心。
小米饼吃饭时,同样坐在一家人的中间。大家尽量不说话,但是孩子吃着吃着,好像觉得有些寂寞,不时嘴里大声喊着:奶奶——,奶奶…… 她在确认大家是不是都在家吗?沙发上的奶奶大声地回应:欸——。孩子也大声重复道:欸——。奶孙俩一喊一和,一旁的妈妈笑着说:你俩是在隔着山谷唱山歌呢!低头刷手机的爸爸马上直起嗓子唱起来:唱山歌喂——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
这是多么温馨的家庭。幸福的孩子一边用勺子划拉这米饭,一边嘴里咿咿呀呀,好像也在哼唱。
但是,孩子吃饭时,家人不干预,也不围观,这一点,大人难以做到。
你看,盛有菜饭的勺子刚到达嘴边,勺子一歪,米粒几乎从洒在胸口。孩子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扒拉碗里的饭,真是左右开弓。桌面上到处是米饭,孩子干脆直接用手抓,到碗里抓,到桌面上捡,倒像印度人吃饭。这时,一旁的大人需要有定力,就是坚持不帮忙。
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奶奶开始收拾残局,拿起小勺,正式开始喂饭。
这时,育儿专家的“一要”起作用了。起码坚持两个月,才能成效。
这“四不一要”对孩子的学习同样有效。
朋友阿玲向我诉苦,儿子上小学六年级了,天天需要陪着做作业。晚上从六点半到十点,孩子三门功课的作业都难以完成,阿玲又疲惫又焦急。阿玲说,孩子做作业时,不到五分钟,开始玩橡皮,用小刀刻数字;我咳嗽一下,他继续做一会,又开始摸手指,好像在研究指腹的纹路;接着,孩子说要上厕所,这阻止不了,可是在卫生间呆了十五分钟;刚坐定,孩子又说口干了,要喝瓶牛奶……我每天晚上就是不停地催,催孩子做作业,实在烦透了。
阿玲的心情我能理解,关键问题是孩子从小学一年级起,没有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
写作业像独立吃饭一样。吃饭是孩子自己的事,饿了,自然会吃,这是一种本能。但是,如果你逼着孩子吃饭,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认为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学习也是孩子自己的事。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让孩子自己去执行,自己承担不做作业的后果。
在阿玲的请求下,我观察过她陪儿子做作业时的情景。儿子在书桌旁做作业,阿玲坐在他的对面看手机。阿玲不时抬起头,看儿子做作业的情况。不到十分钟,我听到阿玲在指责孩子不止五次,一会说,坐端正了,抬起头,不要把眼睛贴在本子上;一会说,你怎么回事,摸什么耳朵;一会又说,这么大了,还咬手指……
我的天,这哪是在监督孩子做作业,简直是在干扰,像个直升飞机在孩子头顶盘旋,不时投下两个炸弹。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怎可能专注做作业呢?
所以,幼童如何独立吃饭,小学生如何独立学习,都需要“四不一要”,不干预,不围观,不强喂,不给零食,让孩子把吃饭和学习当成自己的事,从小学会对自己的事负责。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也大大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