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辽宁大连地铁3号线上,一小伙给一个抱孩子的女子让座,由于被让座乘客落座后未表达感谢,引发男子妻子的不满。让座男子和自己的妻子爆发矛盾,男子的岳父也打了男子一个耳光,妻子用手机砸伤男子头部。
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做了件好事,家却被弄成了战场,这好事做的实在有点得不偿失!那位抱孩子的妈妈,得到了帮助,用“谢谢”两个字,表达一下感恩,一点儿都不为过,毕竟没有谁理所应当的帮助你。男子的妻子感到愤愤不平也是人之常情,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最后对别人不满变成了自己家的战争?视频中男子与妻子的对话:
男子:“你打得到我吗?你是不是要打我?”
妻子:“就打你了。”
男子:“给别人让个座你就骂我,人家一个女的抱着一个孩子。”
事情虽已过去,但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01 接受帮助后的致谢很重要
依稀记得安徒生童话里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帮助了别人,但那人却没有感谢他,因为这件事小男孩很郁闷,回家后把他帮助别人的事情讲给爷爷听,爷爷对他说:“你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虽然你帮助的那个人没有对你说谢谢,但他依然在心里感谢你。”听了爷爷的话小男孩释然了。从那时起,每当我帮助了别人,但没有回应时,就会用这个故事安慰自己。成人的世界需要顾及太多的面子,虽然想听到一句感谢,但帮助了别人,再向别人要一声感谢,这种事真真做不出来。只能将这份在意压抑在心底。但压抑不等于不在意。
被帮助的那个人,你的一声致谢,让我更乐于帮助他人。
02“看见”是消除暴力的良药
这对夫妻有很多没有被看到的内心戏:
我为你抱不平,你却说我没有爱心!比不说谢谢更让人寒心的是:你根本不懂我的心!
不就是让了个座没说谢吗?至于这么小题大做吗?公共场合,计较这么一点小事,太丢人了,还要动手打我,简直不可理喻!
马歇尔·卢森堡说过,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小时候,最讨厌过秋天,因为有一种爱叫妈妈觉得冷,每天被逼着穿着厚厚的衣服,别人冻得瑟瑟发抖,我却热的满头大汗,害得我经常被同学笑话,我讨厌妈妈!却又拗不过她。长大后,同样的桥段发生在妈妈和儿子身上,变天了妈妈让儿子穿毛衣,引发了一场家庭大战,儿子坚决不穿,把妈妈气的在家大吼大叫,儿子也很生气,打电话向我告状。因为有过同样的经历,我理解儿子的愤怒与不服!
我对电话那头的妈妈说:“妈,我知道你是怕孩子冻着,但他经常跑着玩呢一点都不冷。”电话那头的妈妈平静了许多,不再坚持让儿子穿毛衣。
我又对儿子说:“妈妈知道你想自己说了算,姥姥担心你冻病了,但她又体会不到你的感觉,所以让你穿上毛衣,你的事情还是你做主。”
“看见”让家变成温暖的港湾,视而不见让家布满硝烟。
03 比起直言不讳,接纳你的感受,带有对优点肯定的表达是更高级的情商
《武则天》中有一个关于长孙皇后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魏征是有名的谏臣,说话直截了当,经常让太宗下不来台。有一天在殿廷上,他重要把唐太宗惹恼了。回到后宫越想越气,自言自语到:“我一定要把这个乡巴佬给收拾掉!”长孙皇后听到这句话后,转身进屋,不一会儿功夫,穿着厚重的朝服,对太宗行跪拜之礼,说:“妾闻君名则臣直。”如今魏征敢于直言进谏,说明您是个非常英明的皇帝啊,所以我特意向您表示祝贺。唐太宗听了龙颜大悦,同时也明白了皇后的用心:皇后这是在劝谏自己,做皇帝要有气度,哪能为了一点小事就要杀人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为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家,从来不是说理的地方,吵赢了道理吵输了感情。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过的路》中说: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一场家庭的血雨腥风过后,成长才是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