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宠辱不惊”谈领导干部应正确对待个人得失
2016年04月01日
《唐书·卢承庆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唐太宗时期,卢承庆曾担任考功员外郎一职,是专管官吏考绩评功的。卢承庆对考功工作认真负责,一向公正严明。一次,一个负责运粮的官员,由于发生粮船沉没事故,受到处罚。卢承庆在考绩时,给他评为“中下”等级,并通知了他本人。那位官员得知后,既没有提出异议,也没有任何畏惧的表情。卢承庆继而想,粮船沉没,不是那个官员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个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遂决定改评为“中中”等级。那位官员依然不说一句虚伪客套的感谢话,也没有激动的神色。卢承庆非常称赞,脱口便道:“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当即又把此人的功绩改为“中上”等级。由此,“宠辱不惊”便流传至今。
人生顺逆,古已有之,以何种心态面对,至关重要。宠辱不惊不是消极回避,更不是看破红尘,而是一种人生的淡定,一种在遭受挫折时仍能笑对人生的从容。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有如此豁达的心态,做一名看淡得失,宠辱不惊,宽容豁达的人,以一种“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平和心态去接受成败,做到成功仍不张扬,失败仍不埋怨弃馁。
党员干部关心个人“进退走留”和前途进步,无可厚非。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在职务升迁上心浮气躁,刚刚提拔就琢磨“再上一个台阶”,热衷于搞自我设计;有的对职位安排不满意,工作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向组织讨价还价;有的临近“到点”,感到提拔无望,精神不振,在其位不谋其政、任其职不尽其责,对自身要求明显放松。这些干部对进退走留缺乏正确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上荣下辱”、“患得患失”的意识在作怪,缺乏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荣辱观。人生虽要有“努力向上爬”的拼搏,但更要有“爬到哪算哪”的淡然。正所谓,“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宠辱不惊,正视人生顺逆,对待个人进退,要有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拿得起,放得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待事业成败,更不能意气用事,无论是工作中遇到困难还是在个人前途遇到挫折,都应保持一份冷静的头脑,以一颗平常心正确对待组织安排和个人得失。
您的位置:首页 > 读书思廉 > 正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