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1
体和用。杯中虚才能装水,可否理解为体就是杯子的材质以及中央空虚的本体,而能盛水是杯子的用?推过来,肝体阴而用阳就是肝所藏阴血丰富,就如将军手下带兵众多,才能更好的安邦护国。肝才可主疏泄、升发气机。体是有形的,而用是无形的,但是无形的用是建立在有形之体的基础上的。要能盛住水就要保证杯不漏,肝用正常就需要肝血濡养足够。那么体用是什么?为什么可以用体用这个框架来套,不过或许没有那么复杂,事物都有本体形体与功能功用,这样说来,解剖研究、组织研究、分子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研究的体,而所谓的动物实验,也部分包涵了用,西医的生理病理,就是在尝试将体用相结合了。中医的话,体用都是放在一起讲的,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
肺体阳而用阴,肺质轻清,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皮毛为天,肌肉为地,那么中间所走的血脉就对应于人了?或者血可以对应于江河湖泊,筋骨有高起的地方就像山脉,凹下的就如山谷。天已经是最高了,自然应该向下,肺有肃降功能,肺能布输云雨。肺为相傅之官,又是相又为傅,位高而权重,就如亢龙有悔那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更需要有敛降向下亲民的态度。
脾和胃为气机上下交通之枢,食物走到这里,运化为水谷精微,一升清一降浊,浊者又可以再分清浊,小肠泌别清浊,清一些的水走三焦肾膀胱,浊一些的水谷糟粕下行胃小肠大肠。而升清这里,饮食水谷之气,食气濡养肝之筋,心之脉,由血脉归于肺,而水饮由脾上升而归于肺,通过肺朝百脉输布于全身。
好像有点感觉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原先(当时学了中基后自己在脑袋里面画的图)是认为水是由肺的宣发,谷气是由脾的升清,所以一开始老师说肺象天就略有不解,后面对于老师讲的肺朝百脉也有些不置可否的茫然。
至于三焦水道这里,基本上是三个部分,上焦肺宣发,中焦脾胃运化,下焦肾膀胱排便。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人体就如一个能量转换器,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体与外界无时不刻不在交换着能量,进行着新陈代谢。时间若一把尺,度量着生与死的距离,能量的代谢与消耗,从阴阳合和而成生命始,人之本体与外界自然环境的种种因缘际会,生命在维持着一个平衡点,上焦得通,津液的下,胃气因和。
生命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机制,常言不觅仙方觅睡方,其实睡得好吃的好排的好,便是阴阳平衡的最好的表现。而一旦自我调节不过来,就如自然界的灾害性天气一样,就像以毒攻毒一样,阴阳不平衡过度了,人体也会采取这种暴力的方式来调节,很多所谓的重大疾病都有其消散期溶解期,但是很多人活不到疾病消融期的那个时候,就在疾病最严重的时期消亡了。自然界采用沙尘暴、冰雹等天气来试图逆转其本身的阴阳不平衡,但是结果好坏的可能性存在。那么,处于人体难以自我调节的阶段的时候,就会化现为各种疾病,若是施以人为的因素进行干预截断病程,就是治疗。
很多疾病,通大便会表现出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中风,黄疸,肝病等等这些,都要保持二便的通畅,降低腹内压,一旦出现几天未通便,就会出问题了。记得以前有位同学,一到考试就拼命的上厕所,考前十分钟之内能跑三四次,估计是小便通了,气机也疏通,可以调节缓解心里的紧张。
还有胃气,伤寒里面所说的除中。记得当初奶奶临走时那天中午吃了两大碗饭,胃口大的惊人,却终究逃脱不过生死,残灯复明,尘埃落尽。还依稀记得她的病,原本西医预言只有三个月,却断断续续的煎着中药,生活完全能自理,平平淡淡过了三年多。
内经很重视胃气,舌之象要看胃气,脉之象有胃则生,无胃则死。疾病的预后也看胃气,胃气来复欲索食便预后佳。
中西医看病的思路不太一样。就如两国交战,一个主杀,一个主和。像高血压,糖尿病,乙肝等疾病,西医是主张终身吃药的,往往,很多疾病,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药物的毒副作用引发的全身性器官衰竭。还有杀病毒,但是病毒不断变异。抗生素更新换代之快,细菌变异更快。有一个问题是,中药能杀病毒吗?目前大量的中药提取物中药实验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不过,大部分的中医都不是以杀病毒杀细菌为己任的。那么如果不能,中医如何治病呢?中医也并非是按杀病毒细菌的思路来治病。中基书上讲的调微环境,调阴阳平衡,但我觉得会不会或许单调过于笼统了呢?
中药所生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就有其不同的特性。广东湿热,而广陈皮广藿香广佛手都有很好的行气化湿的作用,东北干寒,人参于严寒之中生长的很慢,却一点一点积蓄起大量的阳气。草木应于天地,自有其习性。若是长白山人参拿到广州来养,估计也就可以当萝卜吃了吧。
很多时候,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性也是不一样的,白果壳煎水可以解白果的毒,地骨皮清热除骨蒸,而枸杞养阴滋阴。草木自身也会有阴阳平衡。
另外,最近对方剂以及一些药对很感兴趣,第一次觉得方剂这么好玩。尤其是把一连串的方剂组成进行对比,用药的神奇,药物之间的配对,几个方之间的加减变化,果真是用药如用兵,用药之法亦如兵法,加一剂减一剂,治疗的对象治疗的原则就不同了,同中有异,异中也包含同。越来越觉得方剂应该是能够点化成线,线连成一个体系的,只是模棱两可背了方歌并没有什么作用,感觉像没学过一样,忽视了好多东西。但是理解尚浅,目前大概是这样子来看的,比如四君子,四君子脾胃气虚,多了一个湿生痰,就加陈夏,变成六君子。如果湿再盛一步,泄泻重了,就用参苓白术散,四君子去甘草加去湿药,还多了一味桔梗,桔梗上行,宣肺气,开肺的体,也使得津液更畅通。补中益气比四君子多了气陷,用了黄芪升麻柴胡这些性是向上的药,升阳举陷。泰山磐石散则是四君去茯苓,去了一个可以下行的药,加黄芪性向上加四物补血加一些固胎的药……还可以接着串好多~这样子看好形象啊。好像有些明白老师说的看开的药就知道来的人上一次的症状了。
老师说,治病以平为期。那么中医也并非是根据药物单一的体的组成来看病,而是要根据这个药物的整体的用来治病,药物入什么经,是解表还是温中,行气还是补血之类,并非单一的靶向治疗,而是把药用活,利用药物的特性来纠正人体的太过不及。
关于枢,脏腑之枢,若筋骨关节,也就如文章的起承转合,文似看山不喜平,脏腑也有气机变化之处,就是枢。
还有昨天的厥,好像隐约感觉到有些不对劲的对方,等我啥时候忽然有思路了再想吧。
青先生点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