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铎《青春遇到夏至》序
徐兆寿
放在我面前的这本薄薄的册子,做得很精美。它让我想起自己那个年龄的一些事情来。那时候,心事茫茫,心思却极为细致,会把一些诗写在桦树皮上,看着它斑驳的样子,心里很感动。岁月把这些心思与情绪慢慢地风干了,现在更多的是理性、公务、世俗。我想,这也许就是人之为人的命运吧。
但面前这本册子的主人正是那样的岁月,他心事的大海正一呼一吸。我翻开来,第一个遇到的人物叫刘备,然后便遇到关羽、张飞,还有黛玉、扈三娘、鲁智深、老班等。这使我忽生惊喜之感,以为又是一部解构或重述古代经典的小说。总带着互文性的眼光想看这个刘备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有什么关系,可看到最后也未曾看出他们之间的关联。放下书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他又为什么写这部小说?
这样问的时候,我才发现我连这个作者的姓名、在哪里读书、什么地方人都不知道,只是听人说是一位正在读书的大学生。于是,我便通过电子邮件询问相关的信息。两天后,他发来一份邮件。
我打开附件,才知道他有一些不同于一般学生的经历。他是甘肃省灵台县人,生于1995年。他参加过三次高考。第一次高考在重点线左右,但他觉得离自己的理想差得还太远,于是选择复读。第二次高考以全省文科200多的成绩被西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实验班)录取,然而在进入大学后面对全英文授课产生了困顿,他又选择放弃,竟然退了学。第三次高考被江西财经大学录取,现就读于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专业,并辅修金融学专业。
我想,他有很深的心结。一是理想大学的未能实现,二是文学梦想的徘徊。最终,他选择以文学的笔来说明或证明自己的优秀。那么,他以什么来证明呢?只能用他过去的少年岁月来书写、解剖甚至重构一个自己。
这个人就是刘备。
小说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通过用古典名著中一众人物的姓名为他的同时代人命名,将自己五年高中生活的故事像江湖传说一样传扬开来。他的心中是有侠义的,同时又总想做带头大哥。小说中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等都出现了,都听命于大哥刘备。刘备从一名不怎么的学生发奋努力,终于成为班上的翘楚,令女同学们含情脉脉、翘首以盼,可惜的是,刘备似乎有的是宏大的抱负和才思,屡屡有诗文面世,但就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爱情。有几女子出现,似有兆头,终究浅尝辄止,概因他自己不愿写,或还不能写而止笔。
刘备毕竟是一名高中生,以学习为要务,但他还是不忘对教育做一番自己的考察,这可能就是这部书的要义了。在他的笔下,刘备每每对一些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有不同的看法,也秉笔直书,予以抨击。他对当前教育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弊端进行了批判,认为在这样一个“高考工厂”里,多少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而单一地去追求分数,这是对一代人的压抑和摧残。小说中还举了韩寒的例子,可见韩寒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韩寒对高考制度的反叛、抨击以及韩寒在文学上的成功激励着他,成为他的标杆。
他想做一名英雄。像三国时的刘备那样。
所以小说虽有众多人物,但因为字数的限制,重点塑造了刘备这样一个有着很大抱负、具备反抗精神的青年学生。众人都围绕着这样一个主人公而次第展开。阅读时,每每读到一个人物出现时,因为都是古典名著中的一号人物,所以禁不住会等待他们新的传奇,在这种盼望中,不知不觉间竟然将这部小说读完了。这是作者的创举。
小说语言老到,不像是一个刚刚上大一的学生的笔法。当然,想想他有那样的高考经历,他是要比一般的大学生都要成熟。有了这样的挫折,他的文笔也稍有一些曲折,所以也便“老”了起来。
当然,因为是初写小说,对人物描写还不太细腻,大多数人物有些脸谱化,情节的安排也有些简单。这是无法避免的。想想我在他这样的年龄也曾盼望出版一部自己的著作,但最终只以油印本流传于地下。我出版第一部著作已经快到而立之年,那时,理想已经消退,激情已被磨灭,尚未进入江湖就要告别江湖。诗人已经老了。他是幸运的,他能如愿出版自己的作品,以便生长新的文学梦想。
这也许就是90年顺利登上历史舞台的机遇吧。最近以来,已经连续看到一些期刊、报纸和出版社在推出90后作家了。希望他能加入这个行列,当然,这需要他再多经历和思考一些人生及社会的问题,要不惮于磨难,方可成功。
2016年12月7日于兰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