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每天创造一件值得回忆的印记
你有写日记的习惯吗?
放心,今天我不是来呼吁大家写日记的 —— 这已经有点陈词滥调了。我想说的是:不借助日记,你能否回忆一下,上个月的今天,上上个月的今天……你经历了些什么?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我想,对于许多人而言,这都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我们每一天都按部就班地生活着,奔波在家和公司的两点一线之间。即使偶尔经历过一些有趣的波澜,也会很快被生活的惯性所冲刷,淹没在日复一日的繁忙里面。
有多少次,你想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却发现记忆里空空荡荡,没有多少值得回味、能够记起的事情?
这其实是有一点遗憾的。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一切的物质财富都是身外之物,都无法永久伴随自己。真正能够伴随自己一生的是什么呢?是我们的体验、感受和记忆。可惜的是,许多人往往都过度关注了前者,却忽略了后者。
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我们为了工作而去生活。
不妨考虑这么一个问题:
如果把时间拉长,比如长到一年、五年、十年……那么,你刚刚度过的这一天,有没有一件事情,一次经历,或者一些想法,是能够为这一天「留下烙印」的?有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你度过的这一天,变得跟其余的每一天都有所不同?
这是我践行了许多年的习惯:为每一天打上一个「印记」。
这个印记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它就是在我们平凡而按部就班的一天里面,那一抹与众不同的、能够把这一天跟其他日子区分出来的「色彩」。可以是一次经历,一次冒险,一次尝试,一次见面,一次成就……
2. 为「可做可不做」设置软性 deadline
有多少你一度觉得「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一直拖延着没有去做,乃至于已经过期了许久,导致你再度想起来的时候,它们已经过了最适合的时期,变得毫无意义?
如果你有很多,那么不要紧,大家都一样,我也是。
每个人在做计划的时候永远都是高估自己的,永远想的都是「我想做多少事情」而不是「我能做多少事情」。到头来就会发现,要么有些事情只是一时兴起,后面逐渐就失去了兴趣;要么就是价值和必要性都不大,一直没有能下定决心去行动……
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最多的时候,被我记录到任务清单里「想做而又没去做」的事情,可能起码有三四十项吧。这里面,有些是一时兴起的想法,有些是项目优化的点子,有些是较为琐碎的细节事务,有些是可以去探索和尝试的方向……很多记录上去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去落实,不得不把它从清单上删掉。
这其实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任何一件事情,在我们想到它的当下,它必然都是有价值的,否则就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里。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对它们的兴趣日益降低,它的价值也在日益降低,最终,很可能变得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如果我们能把它做掉的话,即使它无法发挥出100%的价值,但至少能够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一点痕迹,为我们提供一点「经验值」和成就感。
所以,一个简单的办法是什么呢?在你列出这些「可做可不做」的任务时,不妨给它们分配一个「软性deadline」。
之所以说「软性」,是因为它并不是强制的限制,你就算真的不去做也不会怎么样。但是,如果你有余裕和条件的话,不妨在临近这个 deadline 时,尽量去把它做掉,不要让它白白流失,被你抛弃。
3. 微调和优化「生活系统」
当你有许多件需要去做的事情时,你是如何权衡和判断优先级的?换句话说,你如何考量:哪些需要优先去做,哪些可以缓一点去做?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往往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也很难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方法。但我有一条原则,那就是:优先去做有长期收益的事情。
什么叫长期收益呢?其实很简单。一件事情,你当下立刻把它做完,它很快就能生效,并且每一天都能产生作用,提高你的效率,减少你的困扰,那就是一件长期收益的事情。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为公众号加上一个新功能,让用户能够更便捷地搜索到对应内容,这就是一个长期收益的事情。我只需要花几个小时去行动,它马上就能产生效果,并且每一天都能生效。
优化自己的工作流步骤,让自己能够更便捷、更快速地完成日常事务,减少操作时的「摩擦力」,这也是一个长期收益的事情。
改变自己的环境,让环境成为自己的助推力,帮助自己去改变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同样是一个长期收益的事情。
关键是什么呢?绝大多数这种长期收益的事情都有一个特征:它的短期收益很低。它们在当下来看往往都不太重要,无法帮你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无法为你带来强有力的正反馈。
甚至,有时候它们的短期收益还是负的:你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成本,但它并不会在短期内奏效,而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发展,才能真正生效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建立一个新的习惯了。
因此,这些事情,往往是被我们的大脑所排斥的。原因很简单:大脑永远是短视的。缺乏强有力短期反馈的事情,本就无法得到大脑的青睐。
4. 把任务化入日常生活之中
许多人设定目标的时候,会给自己设定一系列的任务,比如:
设定一个量化的目标,告诉自己,我必须在多少天之内,做出多少成果,才算是完成了这项任务;
把目标分解到每一天,进行跟踪打卡,要求每天都必须完成一定量的事项,如果没有达到,就要复盘、反思,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
为了更好地达成任务,让自己进入「战备」状态,把日常生活中一些非必须的事情都给暂停,一切为这项任务开道……
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出现两种结果:
第一,在这个冲刺的过程中,你很难体验到幸福感和成就感。因为你很容易只盯着最终的目标,你每天计算的都是「我有没有做完今天的目标」「我离最终目标还有多远」,你的所有快乐,都只有在达成目标的那一刻才能享受到。除此之外,你能感受到的大多只有压力。
第二,在这种漫长的期待和压力之下,你很容易怎么样呢?半途而废。最常见的情况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坚持」的能力。一开始兴致勃勃,坚持了几天之后,终于有一天因为种种原因没做完,于是,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告诉自己:
反正也没办法完美了,进度赶不上了,算了吧。
久而久之,一旦这种情形出现太多次,就很容易给自己打上这样的标签:「我果然不适合做这一行」「我太没有耐性了」「我一点都不自律」「我真是三分钟热度」……
作者:李睿秋Lache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