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常说圣诞节是传福音最好的机会,为什么呢?它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呢?
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圣诞的文化内涵和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影响基督徒,也影响受邀 朋友。
对于基督徒,是一群基督徒愿意花很多时间、精力、物力、财力来筹备一场圣诞活动,
而且觉得值得。
对于受邀朋友,圣诞的文化内涵和仪式感会令他们好奇,想围观,想感受圣诞的文化,
想体验基督徒庆祝圣诞的快乐,等等期待。
所以圣诞节的仪式感和文化知名度,有很强的吸引力,吸引主内外的眼球,这个时候不 管做什么,都会比平时更有影响力。
如果我们邀请朋友参加圣诞活动,一方面是我们想给的,另一方面是朋友想要的,那么 朋友的期待是什么呢?
如前面所说,他们好奇,他们期待围观、期待感受圣诞的文化和期待体验基督徒庆祝圣 诞的快乐。而我们给的是什么呢?我们的惯例思路是给他干货——“传福音”,那么跟受邀 朋友的期望吻合吗?
很显然,有偏差,受邀朋友是因想“围观、感受、体验”圣诞的文化内涵部分而来,我 想很少是因想被“传福音”而来的。当期望有偏差的时候,受邀的朋友就会觉得“原来你们 是这个目的”。无论这个目的性是出于什么动机,是爱是怜悯还是其他,但都和他“围观、 感受、体验”圣诞文化内涵的期望不吻合,觉得货不对版,相信会有受邀朋友参加过教会的 圣诞晚会,而感受不到文化内涵,甚至不想再去第二次。
所以文化内涵是圣诞节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圣诞树、圣诞帽、蜡烛、贺卡、交 换圣诞礼物等元素。圣诞的文化内涵就是给因为不了解福音而直接拒绝的受邀朋友一个机会, 透过文化内涵了解福音真理。
如果我告诉受邀朋友,我举办圣诞的目的,就是要给你讲福音,我并没有自己要庆祝圣 诞的意思和自己庆祝圣诞的传统(类似美国家庭庆祝圣诞),一切都是为了给你传福音,如 果你不来,我就不会举办圣诞晚会了,如果信息对称后的受邀朋友依然愿意来,那么他的期 望和我们要给的就是吻合的,期望不吻合的也不会来了。
家庭里庆祝圣诞,在西方基督教国家是传统,在中国几乎没有。那么,这次我们家庭圣 诞 Party 的目的,是要在中国家庭开创类似西方基督教家庭庆祝圣诞的文化传统,还是把教 会大型圣诞福音晚会变成家庭小型圣诞福音活动?
这两个是不同的,一个是有文化内涵和仪式感的家庭活动,并且只有圣诞这天才会有仪 式感;另一个是以传福音为目的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其实放到 365 天任一天都可以,只 是放在圣诞更有话题性、吸引力)。
很明显,我们想做的是一个有文化内涵、有仪式感的家庭圣诞活动,不是一个单纯放在 哪一天都可以的传福音活动。
所以家庭圣诞活动首先会突出文化内涵的元素,让受邀朋友与我们一起体验庆祝圣诞节
的仪式感;然后是两个福音游戏,一个游戏是传礼物,游戏的故事背景是圣经故事,通过游 戏会向受邀朋友赠送主人准备的 3 个礼物(摆件、挂饰等),每个礼物都代表圣经里的一个 元素(比如十字架、马槽、亚当夏娃等),主人会一一介绍礼物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带出福 音。
第二个游戏是圣诞传统环节的礼物互赠,结束后主人有一个短小总结,告诉大家耶稣是 我们今晚最大的礼物,带出圣诞的核心。
整个活动以圣诞的文化元素为基础,又把福音的内容嵌入,让受邀朋友感受不到目的性 和刻意性,在体验文化内涵时顺其自然的带出福音。如果受邀朋友想继续了解更全备的福音 内容,可由主人把握时间分享,或者先结束活动,感兴趣的受邀朋友留下继续了解。
无论我们做什么,当然都要为主传讲福音,但我们不应是充满目的的“传讲”,而应是 光、是盐,用生命影响生命,让人看见,就成为见证。
家庭圣诞 Party 的主体是我们自己庆祝圣诞节,然后是邀请朋友参与,我们自己发自内 心快乐的庆祝圣诞是活动的内核。我们自己庆祝的越有意义,朋友的参与感越好。不要本末 倒置成为了新朋友而举办的一场活动,像是营销推介会,这样会在每一个细节里透露出目的 性和刻意性,让朋友感到被欺骗,或是糖衣炮弹,亦或是带着目的的热情。我们只需把圣诞 的内涵和福音的本质呈现出来,给朋友看到,不刻意、不功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