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知道《乌合之众》,所以知道《the true believer》,但都没看过,近来偶得此书,带着好奇心读完,笔记一篇。
尽管在狂热的基督徒、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狂热的共产主义者和狂热的纳粹分子之间有显著不同,但鼓动他们的那股狂热,却可以视为同样的东西。
没有选择用《狂热分子》这个译名开头,正是因为序言之前的这段话,英文题目正好囊括了有着显著不同的各类徒、主义者、分子,同时也彰显出其背后共通的狂热。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47425/d026c2a43aa69812.jpg)
不同的人读书,因为带着不同的目的和潜在诉求,所以所谓收获或感受都千差万别。无尽的自我总是让书成为取悦自己的工具,要么是满足技能、要么是愉悦好奇、要么是投射心灵,从没有专业书评的那丝丝客观公正的旁观心态,从而局限了读书笔记的价值,更多的不过是留下点痕迹,或者庸俗的给自己的时间结个果子。
此书被推选为群众运动的圣经,吓得庸人我带着无比崇敬又瑟瑟发抖的眼光看完,似乎不甚求懂,更加不敢妄下评论,聊聊一些拨动我思绪的句子吧。
社会是由最优秀者与最低劣者左右的,一个没有废料和不满者的国家,固然会井然有序、高尚、和平而愉快,但它缺少开拓未来的种子。
优秀者有引导或建立规则的诉求与能力,可能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可能是更上一层楼的智者,他们是政客、文学家、思想家或者别的,他们对规则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而低劣者无法在现有规则下找寻立足之地,仿若脱离了地心引力,但又没有飞上天,飘离在夜幕下,见不得光,存在感丧失殆尽,当下的所有丧失,唯有“新的”行动能带来彻底的摆脱,是夜幕把他们推向一场革命。
法国大革命——它同时是一场民族主义运动——真正要反对的不是天主教会和旧王朝的专制,而是他们的软弱无能。当一个极权社会的人民揭竿起义时,他们要反对的不是它的邪恶,而是它的软弱。
这个观点很可怕。我一贯的认知,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或政变、或革命,无不是因为不满当下的规则而推动变革,但作者认为这样的反抗,针对的不是对规则的不满,而是软弱。初读有点不解,再读,感受是首先要厘清作者强调的是群众运动,同时作者也提到机制的健全度会弱化群众运动发起或参与者的意识,相反,机制的软弱导致集体的涣散,恰恰成为了群众运动的沃土。正如作者提到的,对于一个习惯于安定的国家而言,从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要比从和平状态进入战争状态更困难。
暂时性的畸零人:不同的畸零人失意感强弱悬殊。首先是暂时性的畸零人,他们尚未达成志向,但还没有放弃希望。青春期的少年、失业的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新移民等皆属此类。
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影子,尤其是当下的80后,那种挥之不去的焦虑感,是不是只有飞速转变着自己的思绪才能填满那份空虚,又或者停滞在所谓的沉浸中,或事业、或家庭、或孤独、或哄闹,城市的孤寂在这里已经算是最弱最暂时的畸零了。
永久性畸零人:因缺乏才干,或身心上有不可补救的缺陷,故而无法达成生平愿望的那些人。
于此,该如何满足个人的意志、判断和野心?未来=当下,无法企及的明天犹如天空阴霾,层层下压,直到喘不过气来,此刻,唯有献身于一份永恒大业,从此再也用不着无限期的追逐那些不能自我满足的负累。
提到畸零人,作者用到的是失意感。这个词让我想起关于乾隆的故事。乾隆好读史书,尤其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他得出一个结论,社会底层最危险的人物,最容易带领普通老百姓的人物,是什么呢?就是“失意之人”。当然,对乾隆皇帝而言,社会的最优秀者尽在掌控之中,故而底层的失意之人才会跃入眼帘,成为眼中钉,这也是乾隆盛世背后那些离奇的文字狱案的发源处。
渴望而非拥有,才是人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动力。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不会珍惜所拥有的原因,只待物是人非,方知时移世易。所以高手对决,打败对方的往往是让他丧失希望,才真正做到了釜底抽薪。前阵子“奇葩说”里蔡康永提到一个观点,说人不要太看透,否则就会缺乏追求(原话不记得了),“上海滩”里冯敬尧写了两个字,无求,这是中国文化里推崇的境界,然而,他的解释是,因为没有,所以渴求。
我们的恨意主要仍然不是来自别人对我们的伤害,而是来自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和懦弱——换言之是源于自卑。
正如大多数人会嫉妒比你优秀的人,但不会嫉妒比你卓越的人,因为你连他的背影都看不到。对于那些远不如自己的人,你予以的是同情或是鄙夷,却不是恨。
这本书,整体是以一个解读自我认知的方式展开的,似乎更多的是作者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虽有举例,却不似论文著作,喜欢里面犀利的句子,戳中自我认知的软肋。
狂热既是一种灵魂的疾病,缺又是一种可以让社会和国家振衰起弊、死而复生的神奇工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