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7-07-31

2017-07-31

作者: 小愚儿1 | 来源:发表于2017-07-31 19:17 被阅读0次

易效能亲子班践行30天月度检视0731-2017

2017.07.31

#第二个阶段30天目标及完成情况#

1、家长目标:

#口号:陪孩子一起健康成长#

孩子第二个30天目标:每天养成喝5杯水的习惯(在外旅行的时间比较多,习惯没有巩固,第三个30天继续践行)

孩子第三个30天目标:30天使用60个番茄钟来做作业,

妈妈第二个30天目标:30天之内使用60个番茄钟(未完成,这个月带孩子一起在外出行的时间大概占了20天以上,第二个目标将作为第三个30天的目标,一定完成)

做好榜样,陪伴践行,不做咆哮体妈妈

完成情况:7月份孩子放假了,大概有半个多月的时间都是带着家人在外旅行的,也想带孩子多出去走走看看,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结合吧,虽然说这30天小有收获,但早睡早起的习惯和喝水的习惯却没有践行的很好。

2017-07-31 2017-07-31 2017-07-31 2017-07-31 2017-07-31 2017-07-31 2017-07-31 2017-07-31 2017-07-31 2017-07-31 2017-07-31 2017-07-31 2017-07-31 2017-07-31 2017-07-31 2017-07-31 2017-07-31 2017-07-31 2017-07-31 2017-07-31

#30天打卡的情况总结#

        30天中完成打卡25天,从每天的完成任务来看,由于出去旅行和我的出差,很遗憾感觉到完成情况还是不太好,但是相比以前还是有所提高,希望自己能够调整好心态,每天提高一点点。

#父母教练总结#

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做好自己,有的时候孩子的问题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

二,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在孩子还没有完全养成习惯自动化之前,家长的陪伴,坚持,是保证孩子长期践行,坚持下来的根本保障。再次提醒自己,高效工作,增加陪伴孩子时间。

三,改掉自己在孩子问题上什么事都原则性不强的习惯,要把规则明确化给孩子,让他知道什么是当作什么事,哪些事是绝对不可以做的,就把规则给告诉孩子以后他才能很好的执行。

四,孩子有时会是家长的老师,多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嘉许,孩子会按照我们期许的样子更快成长!

这个月最大的收获和成果是:看到每天我的打卡后曹教练详细给我作出指导,通过几次耐心的沟通发现了我真正的问题所在,并给我发了一篇文章,我看后这篇文章心中非常的震惊,我觉得这真正的找到了我问题的所在,也引起我深深的反思,并为我以后和孩子的相伴c成长找到了方向,感恩老师教练们的辛勤付出,也希望把这篇文章更多的人!

溺爱=过度的阻碍——武志红

溺爱=过度保护+过度限制。这种双重绞杀的极致,就是,孩子,最好你一动都不动,我让你动时你才动,我希望你怎么动你就怎么动。去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么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护者。《溺爱=过度的阻碍》

尊重版权

正文内容处 完整作者信息及出处

“作者:武志红 微信公众号:wzhxlx

未注明而转载将视作侵权举报处理。

我太爱你,所以伤害了你。

这样的逻辑常常可以听到,仿佛是,爱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东西,常常导致伤害,并且越爱越容易导致伤害。

然而,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道理是很简单的,其中最简单的道理之一是,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溺爱是过度的爱,这是我们对溺爱的惯常理解。

这种理解会令人头晕,一些父母则会感到手足无措。心理学说,孩子越小的时候,照料越少就伤害越大,但爱多了又是溺爱,溺爱一样会造成很多恶果,那到底该怎么办?

原来,我也以为,溺爱是过度的爱,但深入了解了一些溺爱的案例后,我对这个说法产生了怀疑。

溺爱中长大的人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

1、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门;

2、躲在家中后,他们的脾气很大,很容易对着父母发脾气,严重的还会对父母拳脚相加。

最著名的溺爱的例子是刘德华的狂热追星族杨丽娟,但杨丽娟的行为也并不算最疯狂。最疯狂的故事可以在新浪网的社会新闻中屡屡看到,而且常是一个模式: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成了不孝子,常常对父母进行索取,如果不答应就拳脚相加,最后不是他将父母打死,就是他被父母或亲人打死。

最受宠爱的孩子反而与父母成为生死敌人,这种故事强烈地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经,于是这种孩子常被谴责为“狼心狗肺”。

然而,“狼心狗肺”中的恨意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呢?仅仅是长大时受挫折后产生的吗?

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实是自己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看一个例子:

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拿一个10米外的玩具,大人懂了他的意图,于是急走几步,将这个玩具拿给了孩子。

当一个大人这样做时,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感受?

如果只是偶然发生,孩子产生的可能是开心,但如果这种事情总发生,孩子的心中势必会产生愤怒。

因为,相比拿到这个球的目的,孩子更重要的需要是要独立完成这个过程。在跌跌撞撞地走向这个球的过程中,他的手、脚和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体验,他会感觉到,是他在努力,是他在运动,是他在感受……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顺利地拿到了球,他会喜悦,他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切实地体会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

有时,这个过程中他会摔跤,甚至会跌伤,从而产生受挫感,但毕竟,最后他还是独立完成了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这会让他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

假若一个孩子这样长大,他就会形成高挫折商,等离开家进入学校或进入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他不会有严重的受挫感,因为他相信自己最终会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假若是大人帮他拿到了10米外的球,也许他会开心,但他同时也会有这样一些感受产生:大人很强大,而我很弱小;有了问题,自动会有人帮我解决;我很有愤怒,因为我的探索之路被打断了。

小孩子会经常说“我来……我来……”,他渴望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饭,他渴望自己穿衣服,他渴望自己喝水,他还渴望帮妈妈打扫卫生……

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习惯于溺爱的父母或者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愿意让孩子添乱,于是不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而是帮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一般而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是自己的童年比较苦,他们对此很不甘心,于是有了孩子后,就拼命照顾孩子,发誓不让孩子吃苦。看起来,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

这是一种投射,是父母将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样一来,他们对孩子的真实的成长需要就容易视而不见。因此,即便孩子一次次地强调“我来……我来……”,他们仍然会拒绝让孩子独立选择,而一味地替孩子做事。看起来,他们成了孩子实现欲望的工具,但其实,他们是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个替代者。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即便理性上不知道父母到底在做什么,但他们会有感觉,他们会感觉到,父母其实看不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而是将父母自己的一些东西强加到了他们身上。所以,就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父母越溺爱孩子,孩子越觉得窒息。

过度溺爱,会令孩子既依赖又恨父母


在严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一离开家势必会遇到大问题。在家中,他们习惯了别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颐指气使,但到了家以外,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他的颐指气使,相反,什么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

然而,他童年的经历告诉他,他是弱小的,他做不了什么,要做什么,他必须依靠父母的帮助。但是,父母可以替他交朋友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学习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恋爱吗?更不可以!

于是,这个孩子会产生深深的受挫感。受挫感的产生是很正常的事,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种种或大或小的受挫感,但正常长大的孩子会坚信,尽管遭遇到了挫折,他仍可以靠自己实现他的愿望,而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习惯以为,他可以靠别人实现他的愿望。在家以外,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一个习惯了溺爱的孩子会无法在学校和社会上靠自己去实现他的愿望,这就不只是受挫感的事,而是他切切实实地无法实现他的目标。

这时,他会渴望逃回家中,毕竟在这里,还有人乐意替他做事情。

然而,一个大孩子的愿望和一个婴幼儿的愿望是不一样的,父母已无法替他实现了。帮一个16个月的蹒跚学步的孩子拿一个10米外的球,对于父母而言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帮一个16岁的孩子交友、学习甚至谈恋爱,却是父母很难做到的事情,而帮一个26岁甚至36岁的大孩子实现真正的价值感,则成了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这时,这个大孩子的世界就会崩溃。

一旦崩溃后,他容易对父母产生很大的怨恨。不过,这个怨恨其实不是现在才产生的,而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累积了,当父母非要喂他吃饭时,当父母非替他穿衣时,当父母以安全的理由而非限制他的活动时……这种怨恨早已经产生了。

并且,他们的怨恨,如果从根本上而言,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现在经不起挫折,没法融入学校和社会等家以外的环境,这种苦果的确是父母的严重溺爱种下的。

一个20岁的女孩小妍,因为受不了老师的批评而退学。回到家后,她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经常对父母发脾气,有时还动手打她的父母。每次这样做了以后,她会非常自责,会痛哭流涕地请求父母的原谅,发誓再也不这样做,但她控制不住自己,过不了多久又会对父母发脾气并动手。

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溺爱中长大的她潜意识深处知道,她现在经受不起挫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过度的溺爱。她折磨父母,其实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你们为什么现在不能帮我解决困难了?

以前,她习惯了有困难找父母,她越小的时候,父母能帮她解决困难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那时的挑战的难度不大,但她越大,她遇到的挑战就越大,父母能帮她解决的可能性就越小。

溺爱和挫折教育都是对孩子的伤害


溺爱是对孩子伤害很大的抚养方式,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美化溺爱的倾向,集中表现就是将溺爱当作过度的爱。这样的说法,还是将父母的做法摆在了道德正确的位置上,而有的父母也会以此为自己辩解:我知道溺爱不好,但我实在太爱孩子了。

其实,真爱是不存在“过度”这一说的。如果是真爱,那么父母不管给孩子多少,孩子都不会出问题,相反,真爱越多,孩子的成长就越健康。

那么,什么是真爱?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譬如,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10米外的球时,他的真实需要不仅是要拿到那个球,还必须要自己完成。这时的真爱不是替孩子拿到那个球,而是陪伴着、守护着孩子,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并在他出现危险的时候化解他的真实的危险。

再如,当一个孩子明确地对你说“我来……我来……”的时候,他的真实需要就是这种自主行动的愿望。耐心地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之后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乱局面,这便是真爱,并且这的确比帮孩子解决问题要难多了。

我们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太多的时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因为太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

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么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护者。

并且,父母还要切记一点:一个孩子在16个月时独立探索时化解一个挫折时所产生的难度,远胜于他16岁、26岁或36岁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16个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时的痛苦,远轻于一个26岁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爱时遇到挫折所产生的痛苦。

所以,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受挫折的权利

不过,我想强调一点:一个孩子的自然成长中自然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那么他们自动会培养出高挫折商,并不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

我很讨厌“挫折教育”的逻辑:家里,我们忍不住溺爱你,让你成了温室中的花朵;家外,我们要给你强加一些挫折,让你经得起风雨。

这样的做法,难受的全是孩子,在家里是强加的溺爱,在家外则是强加的伤害,而家长们则不过是在为所欲为。


文章摘选《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著

武志红博客:blog.sina.com.cn/wuzii

武志红微博:weibo.com/wuzii

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微信公众号:wzhxlx

阅读原文阅读 96555 638投诉 精选留言

写留言

  •   199 李涛 孩子有时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坚强更理性更淡定更自信。 家长只有退到陪伴者与支持者的位置,孩子才有机会主导自己的人生。有一种爱叫放手。

    2015年7月17日

  •   181 林小渔 与女儿一起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仿佛也在接受“教育”。许多教育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一本教科书能完全教得了各不相同的孩子。注定养孩子的过程也是不断“看见”自己的过程,没想过成为100分的母亲,在这条可以各自成长的路上,我愿意付出更多的耐心,勇气,信心去支持孩子,完善自己!感激她成为了我的孩子!

    2015年7月17日

  •   157 相见不如怀念 所谓“溺爱”孩子的父母不但受不了孩子“受苦”,也在通过帮孩子做事、剥夺孩子成长能力的方式将孩子留在身边。这些父母意识上希望孩子能长大独立,其实潜意识希望孩子不要长大和独立,因为孩子长大独立了就会离开父母。而这些父母在精神上是深深依赖自己的孩子的。许多人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看到树叶在空中飞舞就批评树叶没好好在地面上待着,却认识不到那是风的作用力造成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要生了孩子,升级成了父母,一个普通人就变成了绝对正确的人,至少在孩子面前。

    2015年7月17日

  •   113 云中漫步 写得真好,很有道理!

    2015年7月17日

  •   105 冰雪 爱有度,过度溺愛是伤害。溺爱的后果是孩子不懂爱,不会爱,不能爱,阻碍孩子的成长。

    2015年7月17日

  •   95 菩提心 文章分析透彻客观,全面又情理平实,真好!自我检测除了有时赶时间会催促孩子,其余对应基本还算合格,总体就是培养孩子是自己最亲密的伙伴、搭档,给机会她担当责任,让家庭内部的合作减轻彼此的身心付出力度,同时大家收获合作的开心欣喜满足,围绕着彼此的尊重与爱护!

    2015年7月17日

  •   93 Fany_wang 小时候,衣食住行玩具可着劲惯着孩子,不让他吃一丁点苦,受一丁点儿挫折,半分道理都不讲给孩子听,一开口就是:学校老师会教他的,孩子好孬都是天生的。而将孩子放到社会上去后,发现满眼别人家孩子都优秀的不得了,恨自己命不好,生养了个无能的儿子,恨不得把他塞回肚子再改造一回。可是,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言传身教的欠缺才是出逆子的根本所在。你无法在天堂所不在的地方找到天堂。

    2015年7月17日

  •   90 黄福儿 我的妹妹也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小孩。跟我完全相反的是,我一出生,我的父亲就说要把我卖掉。而我的妹妹出生时,我父亲就说,女儿也不错。也许这是缘分吧。虽然父亲最喜欢这个小的女儿,但我妹妹却很讨厌她,也许就验证了是武老师文中的理论。现在,我妹妹要出来工作了,父亲想帮她找一份工作,她却离家出走了。看来是这份爱让她感到窒息了。

    2015年7月17日

  •   73 nn 溺爱是过度保护,让人窒息,剥夺了人拥有自由的权利!害人终身!

    2015年7月17日

  •   69 彭晓 窒息的感觉很准确,尤其是这类家长还认为自己绝对正确。

    2015年7月17日

  •   59 文文Zoe 反过来,我发现受到父母溺爱的孩子,反过来照顾父母的时候,也有对父母过度溺爱的不得当言行,总觉得父母的生活习惯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而过多干预。这相当于是精神受侵后的反作用力,对父母进行精神入侵。

    2015年7月17日

  •   55 月亮树 老师说我很对!我就有这样的问题,不能忍受自己的孩子受苦,因为自己的童年苦,而孩子呢,除了我和爸爸,没有老人宠爱,所以,当孩子受苦受委屈,我就特别受不了。我尽量柔软对待孩子,我要用和父母专制养育方式完全相反的方式去养育我的孩子。然而,确实也有这样的问题,孩子到了外面,特别容易受挫。她最近这一年多,经常故意惹我生气,和我对着干,甚至说让我伤心的话,我原来以为是逆反期,她七岁了,然而到了外面却特别胆小敏感,真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我以为她是觉得天天和我在一块,要与我分离!谢老师提醒!万分感谢!

    2015年7月17日

  •   55 言眷 所以,非爱的本质是懒惰。

    2015年7月17日

  •   52 网络小虫 其实,每一个真正学心理学的人都会对心理学有一种深深的感恩。你的几本著作都有拜读。喜欢那样带有灵性的文字。现在在看《情感勒索》这本书,也有很大的感悟。感谢武老师,是你让我们看清了许多人生的真相!

    2015年7月17日

  •   50 郭新平 真爱和溺爱,其实往往就在家长的一念之间,如何把握爱孩子的这个度,是家长们最应该学习的地方,就如善恶的转换一样,这也是教育孩子最难的地方。

    2015年7月17日

  •   47 哈瑞球枣 武老师分析非常精准,身边确实有不少这样的孩子和这样的家长,也看到她们的家庭不是很不和谐

    2015年7月17日

  •   46 阿娉 每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绝对是有一对有问题的父母。想斩断家族不幸的轮回,不是靠去抱怨、声讨父母,而是要努力的学习、自省,让自己不成为有问题的父母!!

    2015年7月18日

  •   45 lmy 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现在确实对父母很有恨意,虽然尽力忍着,还是爆发过几次。有次我妈问我为什么这样,我说我是在报复她。我说从小我想要干什么你们从来都看不到,不在乎,只是一味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对待我,根本看不到我的需要!现在我长大了,有能力了,我想要报复你!我妈特别震惊,她根本没法理解我说的话,觉得我的逻辑简直不可理喻!唉…虽然说过许多狠话,但我还是很爱父母的。特别希望武老师可以教一些治愈这种问题的方法。

    2015年7月17日

  •   39 迷失的浮云 中国人寿陈书凤 这么说吧!父母是对自己不满意,利用孩子打造完美的自己,他们无法实现的愿望,期望改造孩子来实现。如成功,便有了价值感。若失败,就继续由晚辈来完成……恨铁不成钢,源源不断的魔咒……从古至今,上辈、父母以及我们重复了多少足迹!都没意识到是“自己内在的小孩”的渴求。习惯性的手指向外,你、你、你、……的错,你无能、你没骨气、你愚蠢……却不敢真正面对自己,现在我们好像在指责长辈,看到两个手指在互相对指吗?希望武老师多推荐这样的文章,让我们认清自己,改正自我,但愿悲剧不再延续。

    2015年7月17日

  •   39 杉杉妈妈 关注很久第一次留言,感谢武老师的文章,作为一个11个月孩子的妈妈受益良多,我自己生于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有时候迷茫,不知如何面对自己的女儿,但是我知道不能让女儿重复我那样痛苦的童年,于是不断的学习,,,心理学应该普及,从源头抓起,从每个家庭抓起,我们的社会才有可能真正走向文明!

    2015年7月17日

  •   36 66img src="http://wx.qlogo.cn/mmhead/PiajxSqBRaEKJibSyfZurxPCAicQqrSssYn72fwkoQROpaRGwyO5n30sA/96"> 溺爱 以爱得名义打着爱得招牌却做着控制阻碍懒惰的实务      我的女儿八个月就开始在餐椅上自己抓饭吃  一岁多就可以吃的蛮不错了 没吃完一顿就是一片狼藉 慢慢的越来越好  朋友的孩子四五岁了还要喂  每每跟我感慨他家小孩如何不行还要喂吃饭也不好好吃    我想说你总在阻止他不给他练习的机会怎么可能突然就吃的从容了  并且这样喂养的孩子普遍不爱吃饭  但他们从来不思考这些 不知道为什么

    2015年7月18日

  •   25 飘飘 谢谢武老师!我终于找到和老公关系的症结所在!今天正好是自己生日,早上醒来看武老师文章就有这样的收获,真是感觉特别开心!相信在武老师理念的指导下一定会工作生活的更开心幸福。永远感谢您武老师!

    2015年7月18日

  •   23 飘飘 分析的太到位了,这也是我和老公前几年每隔两个月吵架甚至厮打的根本原因。他从小被宠溺的很过分,也表现出了被宠溺的一些特征,加上我们感情一直很好,他把我当成了自己的现实父母,把对父母的愤怒投射到我身上。当时让我痛苦的是觉得每次吵架原因都太不值得吵,老公似乎在无事生非,事后又很后悔死活不跟我离婚,现在理解了,他只是在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2015年7月18日

  •   22 倩 其实我觉得溺爱连保护也谈不上。保护仍顾及到他人,而抢着代替别人做事则是纯粹的一种自私行为。从头到尾只顾自己享受(依附在孩子身上的自我的存在感),剥夺他人(孩子的需求)的行为。

    2015年7月19日

  •   21 城北徐公 我估计心理学在中国蓬勃发展之前每个人都是在父母和所有权威的心理阴影中长大的,或被溺,或被虐,好运的遇到一个甚至2个健康的父母和权威。仔细想想就是如此。心理学在中国被打入冷宫如此多年,真是让我遗憾悲痛。但凡伤害我们的,都是曾被伤害的,希望从这一代开始,这种伤害越来越小,越来越少,身心健康,削减疾病开销都得从正确的对待孩子开始。父母,幼儿园老师持证上岗真的是必须的。 既然我们被伤害已经既成事实,我们只好擦干眼泪,放下惩罚的欲望,以身为例,为自己和后代的快乐健康多多努力

    2015年7月18日

  •   15 张文娟 很久以来,不知道自己哪来那么深的恨,不知道它就是恨,也不知道指向谁。8年前国家掉的救助先心病儿童馅饼砸在我嘴里,我跟着父母一起高兴,其实怨恨那刻起!它本是我二三年级起自己开始探索的奋斗课题,终于在初一起自己暗地里找到了路径—好好学习将来自治。而且一切好不容易在我的小心翼翼里前进,成绩赶上去了,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班级。但是当馅饼找上我时,我没有拒绝,跟着疼钱也疼我的妈爸一起张开了大嘴。我记起来了,从那刻起,我有不好的感受,其实就是对无数的捐款恩人以及父母恩亲。是这个例子: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拿一个10米外的玩具,大人懂了他的意图,于是急走几步,将这个玩具拿给了孩子。"、这篇文章换起我这个情绪来源。 而下一篇中“终端受害者的精神非常苦闷,他向家人诉说,但因为怕麻烦或恐惧,没有一人支持他。相反,他们都说爱他,并说权力狂的一切疯癫行为都是出自爱他。这时,他向外部世界求助。可外部世界的所有人也说,权力狂爱他。他发现他的痛苦没一个人理解,且所有人都觉得他不该痛苦,他应快乐,并感恩权力狂。”也让我理解了点什么:好朋友认为我不该自找不快乐,该负起责任;前辈认为我是青年不知愁滋味,强说愁。我觉得她们都很想为做我的知己负责,是向我,很理性,我知道她们为我好,可是我的心我的感受更疼了。

    2015年7月19日

  •   13 成凡几 呵呵,溺爱和挫折教育是并存的,很多时候父母过于疼爱孩子,孩子受不了挫折,这时候父母觉得孩子没救了,要加强锻炼才行。他们疼爱孩子,却也嫉妒孩子们的“美好生活”。确实是为所欲为。

    2015年7月23日

  •   13 A猫小韩 我看到了我父母对我弟弟的溺爱。就是因为他们对我弟弟有求必应,所以弟弟现在性格倔强,不思进取。而父母对于我,确从不溺爱。我也以前恨过他们,但我也感谢他们!

    2015年7月19日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07-3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wr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