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流浪地球2》让我深深地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当人类面临生存危机,当地球即将遭遇毁灭性的灾难,我们该怎么办?
关于人性的探讨,电影刻画得十分深入。一开始,很多人想到的,并不是团结互助、一致对外,而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撕扯,人类陷入各种攻击、怀疑、迷茫、绝望等情绪中。不少人不再相信“移山计划”,绝望地等待毁灭的时刻到来。有人开始破坏“移山计划”,企图用另一种方式获得永生。
未来会怎么样?人类的出路在哪里?一切都是未知。电影借助人物之口,一次次传达出一个理念:只要怀有希望,只要愿意相信,就会有改变的力量。
李雪健饰演的周喆直,在电影中,指着1990年“旅行者一号”拍下的地球的照片:“就是这小小的白点,是我们的一切。“我们要在这小小的白点上,建一万座发动机,把它带到两千五百年后的新家园。”
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个出奇大胆的计划,会不会成功?没有任何人敢打包票。可这个世界上很多事,并不是看见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努力之后,才会看见希望。周喆直相信,他身边的人相信,还有很多人,都相信。
所以,当无数人质疑“移山计划”能否成功实施时,一场成功的实验,让他们燃起了希望,从原来的支持率不高,变成大部分人都支持。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在一些人陷入质疑、撕扯、谩骂、抱怨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在坚持、相信和付出,而世界就在他们的推动之下,慢慢变化了模样。
即使人类陷入生死存亡的关头,只要希望不泯灭,人类文明就不会湮灭。电影中有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周喆直在联合国大会上说了一番振聋发聩的话——一万五千年前,一根断裂又愈合的大腿骨头,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起点。
大腿骨被折断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这其实意味着死亡,因为无法逃避危险,不能去河边喝水或狩猎食物,很快会被四处游荡的野兽吃掉。而愈合的骨头则表明:有人花了很长时间来照顾受伤的人——处理伤口,提供食物,保护他不受攻击。从困难中学会团结,学会帮助他人,人类文明由此诞生。
在历史长河的一个又一个节点里,人类的命运都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一万五千年后的今天,当这根受伤的大腿骨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人类是否依然会做出从前那样的选择?流浪地球时代的人的回答是:会。
纷争停止,全人类为共同的目标而不断努力。所有人有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唯有放下斗争、团结一致,才有可能在这场灾难中,赢得一线生机。因为相信,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完成自己的使命,周喆直才会在最关键、最艰难的时候,顶住万钧压力说:我们的人,一定能完成使命!那是全片的燃点之一,是一种在任何时候都不丧失希望的勇气,也是一种对同胞完全信任与托付的底气。
人类,其实是一个很宏大宽泛的概念,而落实下来,就是一个个有血有肉、形象立体的人。正是这一个个具体的人选择去相信,人类才迎来改变命运的契机。因为相信,沙溢饰演的张鹏喊出了那句振聋发聩而又让人泪流满面的台词:
“中国航天中队,50岁以上的,出列!”
明知那是一张单程票,但他相信,自己和数百位航天员的举动,会让地球再次变得美好。
因为相信,刘培强在布置核弹的时候,把逃生的机会留给他人。他相信,通过他们的努力,蓝天白云对于他们的后代而言,不再是触不可及的梦想。
因为相信,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在生命最后的关头,将最重要的密码交给女儿记住。他相信女儿是有生命的,而正是这种相信,让人类得以幸存。
这世间哪有什么超级英雄,不过是凡人一次次用肉身顶住。“团结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句台词,是对电影中很多人一生的注解。
灾难,总伴随着牺牲。没人敢断定,牺牲是否都能换来转机。可就是无数次需要人挺身而出的时候,他们一次次选择了逆行。哪怕牺牲,哪怕无人知晓,他们义无反顾。
就像电影里李雪健的那句台词:我信,我的孩子会信,孩子的孩子会信。我相信会再次看到蓝天,鲜花挂满枝头。
这一代完不成的任务,下一代,下下一代,还能继续。即使如愚公移山般缓慢,也终有理想实现的那天。
时隔四年,刘欢再次演唱《流浪地球》主题曲,那一句“我在,我一直在”,其实也是片中,韩朵朵对丈夫刘培强的支持与承诺。歌曲和电影,贯穿始终。
这是相信与陪伴的力量,也是人类对地球最坚定的承诺:我们在,家园就在,地球就在。
人活着,一定要选择相信点什么。如果什么都不信了,就会失去对生命的感知,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流浪地球2》里,最核心的命题。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希望。任何危机,都不能摧毁人的意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