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影视摄像后期编辑
在信息传播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视觉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快速消费”现象成为我们对信息需求的一个常态。文字不再是唯一有效的信息传达形式,“影视摄像”一跃成为大众容易接受并喜爱的视觉语言。“影视摄像”也不再是信息传播的旁证和配角。和过去相反,当下视觉传达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任务,而文字成了“影像”的补充和注解。在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已经没有耐心再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文字,取而代之的是充斥大量影视摄像的视觉传媒。“影视摄像”成为人们阅读信息过程中一种更轻松、快速、有效的信息载体。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大量的影像不断产生,也催生出一种至关重要的职业:影视摄像的后期编辑。
1996年10月,世界新闻基金会(WPPH)专家科林·雅各布森造访中国时指出:“你们很多作品拍得很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编辑。”这句话指出了中国新闻影视摄像领域影像后期编辑的状况不容乐观。留学美国并在美国接受过系统的新闻摄影教育的知名新闻摄影记者刘昕也感慨:“中国摄影师应该感谢读者的宽容,让他们可以将那么多达不到职业要求的照片发表到版面上”。由此可见,影视摄像的后期编辑在报道、杂志出版前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在文字叙述中,我们要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语言啰唆等问题。同样,在影视摄像创作中,我们也要避免常见的曝光失误、构图欠妥、视觉语言混乱、版式处理失当等问题。因此,在后期编辑与处理中,我们要淘汰画面模糊等对焦失误的照片,弃用未经严格裁剪编辑的照片,理顺视觉语言杂乱无章的照片,编排画幅横竖不同的照片等。在传统媒体中,从校对员到总编已经有一套规范的程序处理错别字、语法错误、语言啰唆等问题。但对于影视摄像这一新媒介,在后期编辑上往往缺乏成熟有效的经验和措施,有的媒体缺乏专业人才,甚至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国诸多媒体的影视摄像编辑水平还有待提高。
从传播学的立场来看,后期编辑就是要做好“把关人”(Gate Keeper)。所谓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决定取舍,决定突出处理或者删节哪些信息或其中某个方面,决定向传播对象提供哪些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造成某种印象”。简而言之,作为媒体的把关人,后期编辑首先要挑选照片,再对影像进行加工,最后决定影像要以何种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
后期编辑有时会和摄影师处于两个不同的团队,后期编辑需要和摄影师时刻保持良好的沟通。作为后期编辑,必须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然后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摄影师,并指导摄影师拍下后期编辑所需的照片,同时对摄影师拍摄广告片、产品宣传、纪录片、微电影、短视频、影视剧等作品要保持客观态度。不能像摄影师那样对照片掺杂太多的主观情绪,因为过多的主观情绪会影响作品的最后展示。这种模式在美国的《生活》(Life)杂志备受推崇。当然,也有人质疑这种模式,认为后期编辑与摄影师必须是同一个团队,只有摄影师本人才知道自己拍的是什么,需要怎么裁剪。这种模式在《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很常见,摄影师和后期编辑往往是一个团队,在从选题的确定到拍摄内容的选取上就不断有摄影师参与。这种模式能极大地调动摄影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后期编辑中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作为优秀的后期编辑,必须处理好和摄影师之间的关系,不仅要与摄影师时刻保持联系,还要极大地调动摄影师的积极性,在选题和技术上还能指导摄影师,并能够提前预测拍摄效果,避免摄影师在创作中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即使在摄影师无法完美达到要求的情况下,也能力挽狂澜,剔除糟粕,取其精华,使照片的表达形式尽可能完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