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笔(个案行为解析)

随笔(个案行为解析)

作者: 谢秋悦生活随笔 | 来源:发表于2023-09-24 07:15 被阅读0次

    “老师,我知道我这样奖励孩子去学弹琴是不对的,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去转变过来。”

    阿X送女儿去弹钢琴,刚开始为了奖励孩子学习,自己答应孩子每学一次,给她十块钱。中间尝试过两次说不给钱,女儿就不肯去学。

    现实中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情形?

    从专业上来讲,行为是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它是由一系列或一连串相链接的习惯组成的,每种都是刺激反应的连接,他们是由强化的结果而产生。内在因素是自己发自内心的热爱(内驱力),外在因素是环境,情境的互动,后天学习,个性上的差异,人为引导。

    “你女儿自己喜不喜欢弹钢琴呢?”这是需要父母在了解,观察的基础上的认知。

    “哎呀,他现在才刚刚上一年级,自己能懂什么喜不喜欢呢?我就是单纯想发展一下素质教育,趁小学还有空余时间,所以今年春节大班下学期我就同他报了钢琴课。至少到现在他好像还没表现不想学。不知道是不是我一直给钱她,现在我想改变这个局面,让他知道学钢琴是为他自己好,享受音乐的愉悦。”暂且不议论是否是满足父母的希望。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一行为的辅导该怎么样来扭转。从外在的推动变成内在的驱动。

    理论用于实践,这是我们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的一个过程。在行为功能的评估上,我们可以用具体的描述和量化。比方说,孩子学弹琴从外在的奖励变成他自己弹钢琴在过程中享受到的愉悦。用金钱的鼓励,没办法一下子改变。开始依然照给十元物质奖励,在这物质奖励的过程中,具体去描述他在这一弹琴行为中的闪光点,“你先弹一遍给妈妈听。”微笑点头,坐在孩子旁边,“哇塞,你弹琴的样子要认真哟,妈妈听了心情很快乐。”(转向孩子用这件事上的行为)“你弹琴的样子,好投入哦。你弹的旋律好美哟。鼓励来自具体做这件事过程的描述。”

    “那我坐在他旁边搞不了,我又听不懂。”孩子的自信来自父母发自内心的肯定。空洞的表扬没有发挥作用。“我女儿就经常要我坐在旁边听她弹,我就看手机。”(父母的漠视对孩子其实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爸爸回家,同样重复描述鼓励孩子,“×人宝贝,今天弹琴好认真,手指敲键盘发出的琴音好好听哟,给她大大的拥抱。”爸爸抱起女儿听她讲弹琴的一系列事。在这一系列反复去描述她本身弹琴这过程中的努力与美好,慢慢让孩子享受弹琴的快东(这是内驱力,内驱力是来自做这件事本身父母的肯定与不断鼓励)。

    孩子的自我价值,自信心就是需要父母的日常中的认可“你这件事,你行。”当她做这件事得到认可与鼓励,慢慢她就把会做这件事变为自己的能力。

    教学现场就是每一个当下在从事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个案行为解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ef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