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六 〇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 ON
「
王建波
医院管理要靠形式,
但不能流于形式
」
人 物 介 绍
王建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放射科主任医师,医务处处长。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生导师,从事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20余年,从2004年起担任丁香园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版版主至今,受到同行广泛认可。介入技术精湛全面,尤其在恶性肿瘤、外周血管疾病、急诊介入等方面有丰富经验。现任中华放射学会介入专业委员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神经介入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放射学会介入学组委员兼秘书,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采访笔记
“医务处的一些事,也许会得罪人,但这目前就是我的工作。我不说出来,对不住医院。至于功过,让未来评论吧。不过,我会学着调整一些沟通方式,现在越来越觉得智慧不够,修为不够。”
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医务处处长王建波,放射科主任医师。
几周前的台湾医院考察,令他深受触动。“同样是公益性医院,台湾医院的人力成本占50%,而药品耗材占25%,医院还有10%左右利润,那就是医院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
他是个临床医生,放射介入的专家,一直读到博士后出站。但是,总有一双手把他推到管理的舞台,每次转折,都突如其来,他并无准备。“不由自主,也身不由己。不少人说我性格沉稳,心思缜密,见微知著,适合做管理,但从内心来说,我想做一个纯粹的简单的临床医生。”
我看得出他的压力。他不是一个敷衍了事的人,认真,眼里不揉沙子,是他的特点,在东院开疆辟土,开基立业的眼下,需要这种性格的行政中层。“狠抓医疗质量”,这是医院领导的共识,也许,在领导们眼里,他是医务处一把利剑,将他从科教处处长的位置上调来。
从科教处到医务处,他说,上手不难,本来就是临床医生,知道要做些什么。下车伊始,他就开始以等级医院评审为抓手,紧紧围绕各项评审指标开展工作。第一步先把搁置许久的医疗质控简报重拾起来,“我不喜欢流于形式,这样会很累。”
不过利剑又有双刃,他坦言,这种直率,就事论事的秉性,也容易得罪人。他开导自己,“毕竟我是找出了与医疗管理标准之间的差距,唱红脸也好唱黑脸也好,对这些差距的理解与认知,分析与改进,对医院,对科室,甚至对病患都是有价值的。”
从山西到上海,当初的县城学霸如今惊艳于海上传奇,他会去找出泛黄的书页或影像,了解百年上海人的命运。“今非昔比,大江大海。我见过一个影像资料,已近耄耋之年的潘迪华坐在那里,比《阿飞正传》中更加风情万种。”
“时间,是最好的魔术师。”我说。“也是最好的评判师。不管我们现在做什么,伟大或者渺小,都会在将来记下一笔的。”他补充道。1
学霸成了医者
王建波说,大学之前从没想过从医,做了医生后又和管理有扯不断的关系,现在是一边做管理,一边做临床。
1969年,王建波出生在山西潞城,高中三年,每次考试都是独占鳌头,毫不夸张。“排名榜首的总是我的名字,很为在同一所中学当教师的父亲长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霸。”那时候的孩子,只知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王建波当时的目标是北大、清华,这也是学校老师的培养目标。临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父亲突然说了一句,学医吧。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想过要做医生。“好吧,就听父亲的,这也许是父亲年轻时未了的心愿。”王建波说。那年恰逢高考填报志愿改革,第一次考前填报志愿,大家对填志愿的规则都有点蒙。成绩出来后,王建波的分数超出北京医科大学投档线,结果却阴差阳错上了山西医学院。“我当时挺失落,全家开心的只有我妈,因为离家近。”
“人生很多时候是殊途同归的,这个道理慢慢也就想通了,定下心来学习,到了大学二年级,我发现学医变得有意思了。”大学期间,王建波担任了系团总支书记,毕业时,年级主任希望他留在医学院里做管理,这让他感到纠结——辛辛苦苦学了五年的临床专业,又要放弃了。
多种原因下,他留在了学校学生处,一待就是两年。有时候,他也安慰自己——反正本来就是奉命学医,现在做管理也不错。两年后,政策变了,院系合一,他从学生处转到了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教务处。“那时候比较有闲,又开始琢磨去临床,于是找到系主任说明请求,刚好放射科有一个医生一心想转去做骨科,放射科就多出一个岗位。”于是,王建波就一步跨进了放射专业,“当时很多人害怕射线,对这个科室比较抵触。而我当时只想,我在学校里做管理,对临床荒怠了两年,在放射科可以自己努力,通过多读片,用额外的时间补回来,并不需要受制于病人的积累。”
1996年,王建波跟着老师创建了山西省第一家介入病房,“整个山西最早做介入的没有几个人,我是其中之一,而独立开设病房我们是第一家,在全国也是较早的。当时一个月七八台介入手术,还不如现在一天做的量,但那是1990年代,很多医院根本没法开展介入,机器也落后。我们最早从肝癌病人做起。”直到做放射介入,他才觉得自己是个医生了——五年的临床专业没有白学。
此后,王建波考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生,研究放射介入方向。2003年继续攻读博士,考取广州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要做肿瘤介入。博士毕业时,同学间的一次闲聊,促使他当机立断联系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科教处,随即到上海六院顺利通过博士后面试,开始在六院从事神经介入的研究。“很多事都在偶然中发生,读博士后就是在匆忙之间做出的决定。2009年出站后一直在六院放射科,不久同时当上了科教处副处长,2012年六院东院成立,担任东院科教处处长。今年3月,刚刚从科教处调到医务处。”
兜兜转转,他又做起了医院管理。
2管理不能流于形式
医务处的职责,涉及到保障医院日常运行,包括平均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床位占有率、医疗安全等,临床上和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质量控制等这些都要管。
这些年,王建波越来越体会到,很多事情做起来简单,但是想看到成效,则需要用心推动,不能流于形式。
作为临床医生,他熟悉临床医生平时在做些什么,需要什么,虽然到医务处时间还不长,但各项工作都顺利开展,并初显成效。
首先是抓等级医院评审。“东院是三甲医院,原本半年一次的三基考核,在2016年全年因种种原因没有考核纪录,因故暂时搁置了,所以到医务处以后,先把一件件紧要的目标任务重新建起来,虽然刚开始大家觉得应付考核评审是负担。”
不久前,王建波随医院管理层去台湾考察,他发现,台湾的医院是把评审当成日常工作来做的,“评审条款大体上都差不多,平时这样做,评审的时候自然也不怕了。台湾医院没有医务处,类似的有医品部,有医疗质量品质管理委员会,他们大多数的决策管理均由委员会负责。”王建波坦言,有时候我们提倡一岗多职,一专多能,鼓励弹钢琴式的工作能力,结果可能做不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难以做到精细化。
根据三级医院评审规定,王建波重新着手抓起了“三基”考核,紧锣密鼓地买软件安装,临床医生、技术员全部考了一遍。“考核下来,掌握了大概情况,知道下一次出题重点在哪里。这是等级评审需要的,必须做起来。”王建波说。
除了三基考核,接下来是医疗质控简报。“这是PDCA现代化管理所要求的。2016年只是第一季度做了一期。现在我又重新收集材料,终于在第二季度快结束的时候,把第一季度简报做出来了。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三季度的质控简报,相关部门还主动要求加入他们的数据,质控简报慢慢丰富了起来。”
围绕等级医院评审,王建波带着医务处的同事制定了详细的表格,下到科室督查执行。把具体的事情分工,没有落到实处的一一着手落实。“要么不做,要做就踏踏实实做。管理工作不能流于表面,更不能走过场。我们现在是把规划的工作一项一项做,大家也很认可,我们推进起来也有动力。”
王建波认为,行政管理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协调的,一项工作的推动需要很多部门配合,“其实,大家都是医院员工,医院每一件事都和自己有关,医院发展好了,员工才有好的平台。”
他说话不会拐弯抹角,容易得罪人。即便如此,他也做不到八面玲珑。在行政管理的岗位上,王建波说,认真是自己的优点,也是缺点。
“既然注定要做医院管理工作,就要做好。”说话时,他目光坚定,一丝不苟。
口述实录
唐晔
一边是临床一边是管理,您更喜欢哪个?
王建波
我更喜欢临床。在大学期间可能还没有这种感觉,但是干了这么多年临床,也读到了博士后,付出这么多努力,不做临床医生很遗憾,把这门技术丢了是很可惜的。
唐晔
做行政,您的体会是什么,难不难?
王建波
想要做下来不难,想要做得好很难。我们国家也一直在推行现代化 医院管理制度,在积极改变医院管理中不科学、不规范的地方。医院管理工作和临床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临床技术好,为病人服务好,就会有好的口碑。而管理并不是仅仅做好服务、提升效益就是好的管理,还有各方的政策要求、医生之间的利益分配等等。要静下来心来做管理才是有效的,而不是应付。我做东院科教处长的时候,方书记对我说:做一个好医生,只能挽救自己一个人的患者,而做一个好的医院管理者,是能够让一批好医生去尽力挽救更多的患者。现在发现果真如此,也许,这就是医院管理的价值。
唐晔
您目前工作的难点是什么?
王建波
真正懂医院管理的人实在太少了,真正理解医院管理的人也太少。医务处的人手也很紧张,2011年版的医院等级评审条款共637条,医务处负责的条款占到340多条,占一半还多。而现在我们医务处是4个人,想要做好,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尽力去做。
唐晔
科教处和医务处的工作有什么不同?
王建波
医务处每周要做通报,通报上自然有做得好的,有做得不好的,就算你不点名批评,那个结果大家也都能看得到的。领导还经常要让点名批评。科教处是唱红脸的,做的是锦上添花的事,现在医务处是唱黑脸的,要指出工作上的不足。但是不管是唱红脸还是黑脸,这都是工作。等级评审要求确实是这样,有什么做的不到的我会直接说出来。但这并不影响私下的友谊。
唐晔
总是离不开管理,是不是因为您身上有很多管理者必备的素养?
王建波
可能是吧,我做事严谨,思路缜密,考虑问题细致。我从学生时代就作学生干部,到毕业工作后还是管理,甚至我博士毕业时也差点留下在中山大学一附院做管理,当时我已经都37岁了,想想还是算了,还是想回到临床工作的。但来到六院,没想到不久后还是做了管理工作。
唐晔
做管理说话太直会得罪人,您曾经改变这种说话方式吗?
王建波
也愿意改,但毕竟是医生,骨子里总有知识分子固守的东西,不愿意违背性子做事。希望能在说话艺术上有些提升吧。但有些情况下即使吃了不少亏,即使再来一遍,可能还是会那样说,只不过说话的方式会转变些。
唐晔
您现在还喜欢阅读吗?
王建波
会的,除了专业和管理上的书,业余的时间主要是阅读。我喜欢看历史和人物传记。我没有特别崇拜的人,但会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人身上的优点。每个人百年后自有其他人来评论。多读历史,会明白个人得失并不那么重要。就比如管理工作,管人就会有主观意识,同样做一件事,有人可能认为你很好,有人可能认为你很差。
唐晔
如果可以再做一次选择,您的路还是会这么走吗?
王建波
不会。我可能只做一个临床医生,把所有时间精力都花在专业上,成为一个纯粹的临床医生。不管是放射科医生,或者是外科医生,我对自己很有信心。
采访/唐晔 编辑/玉娇龙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媒体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