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号高考出成绩了。现在的这一届高三学生,有认识的,他们上小学的时候我还教过两年,所以我也比较关注。
今年本省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有34.47万人,实际参加高考的人数有29.23万人。
我打听了一下,以前一个同事的孩子,他考了623分,挺厉害的,省位次应该在2000名左右,985妥妥的了。
还有一个女生,我以前教她小学英语的时候基本上成绩都能考满分,两年里只有一次没有满分。学习习惯超好,所以我也微信问了一下,但是没搭理我,突然让我觉得自己有点冒昧了。
之后我就没再向其他人咨询过分数,每次一出成绩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成绩是个敏感的问题,少打听或是不打听更好。
隔了一天,这位家长回复我了,说孩子高考成绩536分,英语142分,数学和理综不太理想。一本分数线是480分,虽然比一本分数线多了56分,但按照她的学习习惯,这个成绩是属于没发挥好的。
从教10年,这个孩子给我的印象特别好,我也感觉她超级优秀,但是看了这个分数,不要说她了,我也有些落寞。
自己的孩子也教了两年,对比的话,自己孩子的学习习惯跟她真的无法媲美,在折回来想想,我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
我也知道“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必败”,要求还是应该有的吧。人总是在矛盾中徘徊。
高中的家长们都很关心一中每届的高考成绩,昨天我在群里看到有家长在讨论这个问题,说一中的最高分是681分,我一看名字,那个孩子也教过两年,这个成绩清北是妥妥的了。
优秀的孩子谁教都会很优秀,从这一点来看是优秀的孩子成就了老师的名声。那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强,而且他的一些思想也比较成熟。
我记得当时做习题的时候,有次碰到写美国的全称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因为没讲过,我就把这个全称写到黑板上,让孩子们往上写。
晚自习是两节课连着上的,中间有次上厕所的时间,这个孩子就上去把America变成了American,结果可想而知。
这件事不由地让我想起了我大学刚毕业去找工作的时候。有个比我早两年踏入社会的同学,带着我去本地的人才市场,那时候电脑还不普及,都是把这些招聘信息登记在纸上面,然后自己去翻阅。
同学帮我选了几个适合我的岗位之后,选了两个不错的,然后就抽掉了,我当时很不解,也觉得这样子做不太合适。同学就回了我一句“减少竞争力”。这两件事有异曲同工之感。
这个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不是这些,而是他博览群书,他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把《资治通鉴》、《红楼梦》名著都看过了。这些书对小学生来说都是相当地深奥,我记得当时我还问他看得懂那些书吗,他回答说自己基本上都能理解。这也许就是天才。
苏轼在《观棋》里写道:“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也有家长说“一举夺魁就上交国家,资质平庸就承欢膝下”。不管成绩如何,愿每个孩子都不负韶华,未来可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