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本身即是一种实用性文化。固然, 中国古代所拥有的海洋文化实质上仅是一种海岸文化, 但是, 这种海岸文化所带有的实用性还是非常明显的。自古以来, 海盐生产作为一种由资源特点所决定的国家垄断性商品经济, 其发展如何无不从自身所具有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而导致了潍坊文化较之其相邻地区的文化具有更为明显的实用性特征。潍坊所拥有的渔盐之利和平原与山地农业资源, 对于传统时代的人们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塑造了潍坊人功利观念和意识。
海盐生产作为一种国家垄断性的商品生产, 对于潍坊地区功利性文化的建设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历史上严厉的盐政, 塑造了潍坊人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观念, 绝不涉足私盐贩运的行列之中。同时, 也塑造了潍坊人追求利润的精明。盐业生产成本低、产量大, 对国计民生关系密切, 食盐贩运能够谋取巨大利润的特点, 刺激着潍坊人滋生了对商业利益的追求, 不仅使潍坊的平原和山区农业经济自古以来即带有较为明显的功利性特征, 成为一种商品生产色彩较为浓厚的经济, 而且能够从根本上影响潍坊人思维定势和价值观乃至人生观的形成。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文化包罗万象,人类缘于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所居住的大地,东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祖国悠久的海洋文化。
考古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古代的航海业和航海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古人还留下了众多描写海洋的诗词作品,如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等,足见海洋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渊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我国海洋历史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或海洋民俗文化中都能挖掘出无数亮点。较具有代表性的,如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历史性地开辟了亚非海上航路,传播了中华物产和中华文明。更重要的是,在与不同国家进行文化、经济交流的同时,没有占领别国一寸土地,没有建立一个要塞,没有掠夺一份财富。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中华民族发展和平共处、睦邻友好关系的精神实质,是相互尊重、和平友好的伟大实践,不仅完美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的优良传统,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杰出典范和成果。这就是先进的中华文化、先进的海洋文化。第一, 潍坊虽为沿海市区, 但仅是我国典型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的一部分, 从而决定了潍坊海洋文化仅仅是一种依附于内陆的海岸性文化。潍坊市位于山东省北部, 北临渤海, 南靠沂蒙, 拥有较长的海岸线。莱州湾宛如月牙一样镶嵌在潍坊北边。在古代, 由于航海条件的落后, 海洋不仅没有给潍坊人带来走向世界的便利, 反而成为潍坊人对外文化交流的障碍。濒临大海却无法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来发展自己的航海事业, 从而导致了潍坊古代的海洋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成为一种航海文化, 仅仅是一种依附于大陆文化的典型性海岸性文化。
潍坊海洋文化的这一特点是由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总体属性所决定的。中国所拥有的漫长海岸线, 本来可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但是在古代, 这条通道几乎没有被利用, 相反, 倒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无法逾越的屏障。浩瀚的海洋阻碍了中国人与世界的交往, 从而使中国文化成为一种依附于农耕文化、没有海上交通和发展海运为中心的海岸性文化。第二, 潍坊的海岸线缺乏天然海港, 从而决定了其海洋文化带有依附于陆地农耕文化的海岸性文化特征。潍坊位于山东北部平原之上, 所拥有的海岸线是平原的自然延伸, 完全是一种河水冲积淤泥而形成的淤积性海岸, 没有石质性海岸的存在。这样的海岸虽然拥有较为广阔的滩涂可以利用, 但缺乏天然良港, 难以发展航海事业。这种状况导致了潍坊后来的开放式那样的艰难, 这种地理特征决定了近代以来潍坊与外来文化接轨的艰难性, 从而导致了潍坊文化自近代以来落后于青岛、烟台等城市的文化建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