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是部“奇葩”电影。它以低成本的制作、少量的排片(上映首日1.6%的排片量),再以文艺片的羸弱之躯,硬是在商业市场杀出了4千多万的票房。四千多万的票房可能吓坏了该片导演,因为导演最初对票房的预期是三百多万。
忍不住吐槽一下,《冈仁波齐》确实是低成本制作,低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只知道电影从6月20号首映,到截止7月2号凌晨为止,上映十几天连百度百科都没有建立……
我们先了解一下该片的基本信息。
《冈仁波齐》是该电影的名字,而“冈仁波齐”呢,则是我国西藏境内的一座山的名字,冈仁波齐为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同时,它也是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更是印度教认为的“世界的中心”。
电影《冈仁波齐》讲的是藏传佛教徒朝圣的故事,朝圣的终点便是冈仁波齐山,因为在他们的信仰中,该山可以为他们带来无尽的祝福和幸福。
该电影导演、编剧和制片均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之一的张杨。从张杨的代表作上看,比如《无人驾驶》、《开往春天的地铁》等,跟其它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张元和王小帅等)比起来,知名度似乎不是很高,我之前也没有看过他拍的任何一部电影。万事总有一个开头,张杨电影《冈仁波齐》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冈仁波齐》可能是一部会让人懵逼的电影
豆瓣给《冈仁波齐》定义的电影类型归类为剧情片,从内容展现上看,它的展现方式偏向艺术类,尽管它有公路片的元素在其中,但还是偏艺术类的剧情片。凡是电影跟艺术挂了钩,人们都不好意思把它归类为商业电影一类。就像摇滚一样,综艺中,一般所谓摇滚人说到摇滚情怀时,免不了来一句“摇滚不死”。为什么摇滚不死呢?因为一般的摇滚难听的要死!
可能正是因为类似一般摇滚难听要死的缘故,该电影从口碑上出现了两极分化。我最初知道该电影,是在朋友圈中,后来发朋友圈的那姐妹儿觉得发朋友圈还不够,还单独跟我推荐来着。我问她了两个问题:
1,是不是公路片,因为公路片是我喜欢的类型片之一,同类型电影《雨人》、《完美世界》和《阳光小美女》都是我的最爱。
2,是不是类似同为含有西藏元素的台湾电影《转山》。
她的回答很朴实:不知道。因为电影采用的是类似纪录片式的讲述方式,很无趣,她看到三分之一处就睡着了……
《冈仁波齐》究竟表达了什么?详解:
昨晚我看的《冈仁波齐》,作为去过拉萨,“朝圣”过的人,也最有资格聊聊该片了。而本人是唯物主义者,也是最没有资格讲述该片的人之一。既然电影是展现给观众看的,那我们先以普通人的视角对待本片。
部分观众觉得《冈仁波齐》无聊的原因无非这几点:情节点少、找不到主角也看不见高潮,给人的感觉莫名其妙,不像一个故事。
一,针对部分观众疑惑,我们可以简单作出解释:
主角和故事表达:《冈仁波齐》里有一座名叫普拉的村落,村落中村民尼玛扎堆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决定带着叔叔杨培去拉萨和冈仁波齐朝圣;村民江措旺堆是一名屠夫,为了生活宰杀太多牲畜,深感罪孽深重,他决定也去朝圣。
同样各自有心事的人,想通过朝圣使心灵得到安慰的还有即将临盆的孕妇、身负债务的中年男人等等一行十一人。这些人能够聚集在一起朝圣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正好赶上了藏历马年,马年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正好这些人需要救赎,所以之后这十一名藏族村民集体构成了故事的主角,主角的目的只有一个:朝圣。
二,《冈仁波齐》对比《幸福终点站》,殊途同归:
《幸福终点站》是斯皮尔伯格于04年执导的一部偏喜剧类型的剧情片,典型的好莱坞式商业电影。
《冈仁波齐》虽然也是剧情片,但它是偏艺术类,天生没有商业基因,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幸福终点站》讲述是主角维克多在前往美国途中,家乡发生政变,所持证件不被美国入境当局承认,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被迫滞留肯尼迪国际机场期间的故事。
维克多为什么会去美国,因为他为了完成父亲遗愿,找爵士乐音乐家要签名。巧的是《冈仁波齐》中去朝圣的村民尼玛扎堆,也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才决定去朝圣的。当然如果说这点就是《幸福终点站》和《冈仁波齐》的相同点的话,那也实在牵强。
两部电影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但从故事大框架和人物设定上看,二者好像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人设上:
《幸福终点站》中男主是滞留者的身份(他的本国护照不被美国不认可,而美国又不允许离开美国机场)。
《冈仁波齐》的主角人设也是滞留者。去过西藏的人,很容易在一个认知上达成共识:西藏人的眼睛和处世方式跟我们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呢,他们的眼睛淳朴带有善意,总是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
为什么藏人的眼睛带有祥和呢?因为海拔高,空气中带有特殊的养分吗?跟养分确实有关,不过是跟信仰的养分有关。
多数藏人信有来生,这一世干不完还有下一世,何必计较太多呢。相对比的是,我们大多数汉人一贯的思维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来生,一个劲儿的赶时间。比如办公楼的电梯磨损最严重的,往往是关电梯门的按钮,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一点相信在都市打拼的小白领们都特别懂。
所以说我所指的《冈仁波齐》中主角是滞留者,是指的主角现有的生命和下一世做对比,而出现的一种身份。
《幸福终点站》中,维克多为了能走出机场,不停地跟外界外界环境作着斗争,比如推购物车赚饭钱、做媒婆儿等等。
《冈仁波齐》中的主角跟《幸福终点站》中的维克多一样,为了能将自己今世的问题解决,他们不惜冒着危险、困难和生离死别去朝圣。
通过《冈仁波齐》中主角的滞留者身份,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不事生产、倾其所有去朝圣了:会有来生。
故事大框架:
《幸福终点站》中维克多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赢得了机场所有人的尊重,最后走出了机场。
《冈仁波齐》中的主角也完成了自我的救赎,故事的高潮点也在救赎中完成。这种救赎具体是怎样完成的呢:
主线上,主角藏族村民们,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最后到达拉萨,也去冈仁波齐转山。影片最后的结束镜头,采用的是远景镜头。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在远景镜头下,圣山冈仁波齐显得格外庄严。它是信仰也是力量更是神秘又让人敬畏的自然,在圣山下人类终是渺小和脆弱的。转山的藏族村民消失在风雪之中,人生一个轮回已经结束,下一个轮回将是新生。
隐喻上讲,在故事前三分之一处的时候,孕妇次仁曲珍生产出一名男婴。当次仁曲珍带着男婴回到朝拜处继续前行的时候,一贯以上帝视角出现的镜头,一下转移到了朝拜者身后,调整到跟朝拜者一个视觉方向,并且镜头的角度放的特别之低。从朝圣开始,婴儿出生、如此的镜头语言,是不是隐喻着朝拜者内心已经在轮回和新生,换句话说,朝拜者的心灵是不是已经受到了来自信仰的灵魂震荡?
如果没有理解,我们继续往下看,到后三分之一处,在朝圣途中,最年长的老者杨培在夜里安详去世。
我们联系一下前三分之一中婴儿的降生,和后三分之一杨培的去世,生死之间便构成一个轮回。
我们前面把十一名村民统一成主角(一人),时间是从婴儿的降生到杨培的去世,空间是朝圣路上的2500公里,算得上一个主角内心的一次救赎,因为不安和惶恐统统都来自于内心。
三,《冈仁波齐》的辐射是致癌or养生
有条件看《冈仁波齐》的观众一般都身居在大大小小的城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时间。也就是在这一类人群中,《冈仁波齐》跟他们的关系是:愚者见石,智者见泉。
愚者见石,智者见泉。愚字应该用双引号的,理论上来讲“愚”在《冈仁波齐》面前,跟被城市文明教化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像《冈仁波齐》中的朝圣者,在拉萨的每个角落,比如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前似乎随处可见。15年我去的拉萨,看见一身臭味、蓬头垢面的朝圣者,心里说不出的反感。
为什么反感?举个例子,炸酱面是北京元素的标配。在商业街王府井也好、前门也好,都有一身古装,打着正宗炸酱面旗号,忽悠外地人消费的店家。虽然王府井的小吃街又贵又难吃是共性。但打着老北京正宗的口号消费外地游客的北京情怀,就不对了。
所以当时在拉萨,我看到这些朝圣者,以为他们是打着朝圣的旗号骗钱的,跟地铁上装聋作哑的行乞者没啥区别。
然而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的,《冈仁波齐》给我上了一课,让我知道,虽然不能理解他们的信仰,但你可以选择尊重。
愚者见石的一面,我个人是有了,智者见泉,我就不好说了,毕竟我不是一个聪慧的人。我不是聪慧的人,可有人是啊。通过《冈仁波齐》,藏民这种相对原始的信仰和虔诚,在现代人眼中穿梭和教化着,相信会有人顿悟和感动。
反思一下,我们不就是滞留的旅客吗?虽说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生命是不存在轮回的,但时间无涯,天地洪荒,善良丑恶在来去之间荡气回肠的是什么?总有轮回,这个轮回是改变、是挥霍、是付出或是尊敬,还是其它的,每个人的生命轨迹不一样,轮回的过程殊途同归。
《冈仁波齐》给我的启示之一就是:任何事情,不想用得到与失去来衡量。世界很大,但有限大。科学是力量,但力量也有限。人总要有信仰,哪怕信仰安逸和无意义,也是一种信仰。
有人因为救赎,所以朝圣。有人不需要救赎,内心仍有信仰。人生一世对峙沧海桑田,很多问题突然变得没有终点。信仰本身没什么,但坚持下去就可怕了,朝圣的信徒在朝拜的路上坚定着,也影响着其它人,很多人的信仰像经幡一样在空中飘洒着,于是构成了这个世界。
关于电影《冈仁波齐》的内容就以上这些了,下面跟的内容,是我想借着《冈仁波齐》说的,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此为止了。
看《冈仁波齐》完全取决于Y,在我的软磨硬泡下,Y终于答应跟我一起看电影,电影是她定的,我说看什么电影无所谓,我主要是看她。
1,刚看《冈仁波齐》时,Y对它的第一个评价是:好接地气啊。
2,朝圣者开着农用机车行走在路上时,Y问我,车路上没油了怎么办,又没有加油站。其实西藏也有加油站啊,中国最大的发展之一就是城市化复制的特别快,不管该地区适不适合城市化。我看了她一眼,但没有回复,不知道为什么不回复。
3,看片时,Y的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朝圣者会在路边堆石头,其实我也不知道,但很装比的回复她:你知道经幡不?大概一个寓意。然后她若有所思点了点头,表示认可,还跟我扯了一本我不知道的书名,我假装看电影没接茬。
4,Y坐在我的右侧,我看她的侧颜呆了。从未发现她如此美过,之前我之所以认识她,完全是因为她的气质,毕竟我不是看脸的人。
5,后来Y没看到最后就离场了,我把电影看到了最后……
Y离场的原因,完全是我作的。昨晚回住处后,我跟我的朋友们汇报跟Y 的关系:黄了。
朋友倒挺会安慰我:不是绿了嘛。
注解:
1,在朋友圈推荐《冈仁波齐》的姐妹儿,几年前,跟她男票曹哥在川藏线上相识,目前生活的很幸福。你俩若看到这篇文章的话,请减少在我跟前秀恩爱的次数谢谢,不为别的,人家单身汉,不容易,拒绝伤害啊……
2,拉萨这个城市在我看来特别拧巴,一方面,它的城市化进程很快,以前在拉萨人们都是在路面撒尿的,如今很少见到,文明推进了不少。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太快,好像失去了什么,比如布达拉宫前面有家好像是足疗店的小会所,用温泉鱼去死皮。据我了解,藏民不是对鱼有种特殊的感情吗?
3,Y一气之下离开电影院的时候,自己为什么没有追出去?因为我知道以Y的小脾气越哄,事儿越大这是其一;其二就是,我不知道追出去后,该以怎样的方式面对。Y是一朵花,是我尘埃世界里完全没有出现过那一朵,所以我时而想放弃,时而又想她既然出现,那跟我就一定有道理,不然我为什么卑微到了所谓的尘埃里?
今儿早上,Y在朋友圈发首歌儿的链接,还配上了文案:淬不及防,偷走青丝,留住一个你。
我知道在Y那里,留住的那个你,跟我没关系。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有首歌它是这样唱的:我祈祷,那没有痛苦的爱。
4,朝拜又何止是拉萨,在北京,在异地只要你有信仰,又何处不修行,只是我的信仰是对的吗?我的虔诚最后能给我永恒的幸福吗?如果是对的,我不祈来生,只想这一世我们在一起。
5,时间真快,去年7月份郑钧的电影《摇滚藏獒》上映,也是关于西藏题材的。从给《摇滚藏獒》写第一篇软文开始到现在,我做自媒体一周年了。有点小感触:一是自己写文章的水平比一年前强太多,二是自己幸亏没有做自由撰稿人,否则活的应该比乞丐还差。
还有界面的编辑你再改我的稿子,那审核别给我通过好了,人家别的平台都不用改啊,你们咋这么不合群。
「铮在撩人」
专注影视(电影、电视剧)的影评、分析、分享
已同步入驻:
腾讯新闻|搜狐新闻|网易新闻|界面新闻
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百度百家
新浪看点|北京时间
等媒体平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