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这两段话比较长,前者出自那篇名垂千古的《正气歌》,后者则出自《庄子》外篇。把二者放在此处开篇,其因有二:一者,于学术而言文天祥虽非理学大家,但他的这篇《正气歌》却很好的总结了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关于宇宙的认知,即以气为万物一;二者,理学所起之渊源有二,我国古代哲学及佛学,其中古代哲学以先秦思想为主。把《庄子》和《正气歌》放在一起,我们不难看出其一脉相承之关系。
说到这,想必各位已经知道这一篇我要说些什么,前几章我们主要讨论了佛学,也知道佛学之反动是理学兴起的直接原因。但理学之根本思想还是源自我国此前之古代哲学的,佛学不过是为理学家们摄取一二,或作反对,或为修补。理学之二源,佛学已前述,列位细读此前几篇,应能知其大要;唯我国旧有之哲学,自神教时代而起,递进至周秦诸子,又经两汉魏晋而至于宋,赘述篇幅颇多,恐读者不能理其大要,故于此篇再做概述,叙旧哲学之思想,明理学之根本。
哲学虽为解释一切现象之学,然其实际却在于穷究宇宙之理,以明立身处世之法。宋学之中,朱、陆不同,有明之学,王门诸子与甘泉诸家亦自不同。然此处所指之差异仅在于其修为之法,若说理学诸家之根本宇宙、人生观,却是无甚差异。以下则述我国古代哲学核心观点之演变,以期列位明理学之此源大要。
古代哲学之第一步在于阴阳,盖物必有其所由来,欲明其物者,必先察其由来。古之人本诸己身而推求它物,则以牝牡之相合为万物生,于是立阴阳为万有之本。
哲学之第二步在于太极,推万物之由来为二元,非人所能甘,必进而求之,然则惟一者,实非人能所见,故出以假设,以两仪所从出者为此一,称太极。
哲学之第三步则在四象五行,古人以阴阳释天地之相对,日月之代明,万类之相生。然则仰观天象,天有四时,俯察地理,地分五行。种种错杂之现象,何以释之?故分阴阳为老少,以四象者配四方,以五行者摄万类。
哲学之第四步在于万物之原质为一气,察万物之迭成迭毁,而知宇宙间无所谓有无,只有其变化。既知质力之不变,则推其原质为一,名之曰气,“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哲学之第五步在于阴阳二元合和一气之原质,既知宇宙万物,为一气所成,则所谓阴阳二元岂不无所用乎?非也。古人以气之疏密为有无,这是自本质所言;而以其鼓荡聚散为阴阳,此乃自其迎距往复之运动所言。故二者不惟不背,且相得益彰,相待而成也。
哲学之第六步为天人合一,通宇宙内外皆一气而成,则人本身更无复言。至于人何以为人,自宇宙言之谓之命,自个人言之谓之性(所谓性命双修也)。又宇宙间一切皆有其不易之则,而人为宇宙之一体,亦自有其应循之道,故人贵尽性(尽心)。
人欲知己,则需明理,倘若明己,亦是知理,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我与万物皆宇宙之一体,则明乎处己之道,亦能知处物之道,所谓“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也。
以上为理学之前旧哲学之演进,至宋学仍承之。哲学之思想虽具,却仍有一学尚需,所谓术数也(说先秦诸子的时候,咱们提过阴阳家对后世宋明理学是有很大影响的,即在于此)。时间有限,有关术数之于理学,且容我下一篇再细说去。
写在后面的话:近来因工作变动,异常忙碌,身心俱疲,苟非无心写作,实乃精力四散,不足以成文,望诸位谅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