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浅谈余华作品

浅谈余华作品

作者: 拒朽者 | 来源:发表于2018-10-09 07:37 被阅读55次

    几个月前,突然想读余华了。(我是个不怎么爱读书的人,很多文学作品到现在都没有看过。)于是就在当当上买了《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到这个学期,仍然意犹未尽,上个月在图书馆借了《黄昏里的男孩》,这个周来在微信阅读上又读完了《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

    余华的作品总是带点悲情色彩的,但也并不是什么波澜曲折的大悲剧。更令人心酸的是,作为读者,我们知道,他只是在描述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或真或假,我不想去考究,但故事是依据时代背景的,而看着那些人的故事,明明知道那个时代的生活就是这样,却仍然会感到淡淡的难过。

    '

    我喜欢看余华的作品,是因为他描述的很朴实,朴实中又很真实,真实里都是那个时代的的生活。看的多了,那个年代的生活框架在眼前就清晰的多了。故事都是虚构的,可是谁又知道,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年代,几亿中国人民中谁家恰好是这样的呢。

    特别是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虽然作者依旧用很平淡的讲故事者的语速来叙述,但是字里行间仍挡不住故事的角色所遭受的艰难。我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时代,但是我听说过。我在余华的字里知道家里的锅等东西会被没收,大家去吃食堂;所有的东西被拿去炼钢铁;突然食堂停了,又赶上了饥荒;大街上冒出很多告示,街道上开起了批斗会……这些我们在历史课上都看过,可是没有作品中那么生动,那么直击人心。

    第三个特点,余华在作品里特别喜欢用对比或者类比,有时明显有时隐晦。

    在《许三观卖血记》里,许三观和阿方、根龙,虽然后二者戏份不多,但是在许三观去上海的路上卖血的前半段和阿方根龙卖血死亡之前的样子有一个隐晦的比较的手法,设计的非常巧妙;在《活着》里面,最经典的就是最后一章,这个章节也被常常拿来做中学的阅读理解题,福贵和老牛的类比手法,我们对 这头牛没什么了解,但是福贵和牛这样放在一起时,就会顺水推舟的想象这头牛以前的艰苦遭遇,同时也看得出年迈的人和牛在日渐变好的生活中的垂死挣扎。

    还有的写的很明显,大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般令人厌恶的感觉。我不是说诗句的意境,而是说诗句所带给我的感受,满屏都是对腐败贪婪虚荣的人的反感。在《许三观卖血记》里面,那个李血头,口口声声说着不收礼却又贪婪地望着许三观手里的白糖,心口不一很常见的人心,却在最朴实的记录之中显得更加的污垢。在《第七日》里,殡仪馆中贵宾席上坐着的都是有权有势的待烧鬼,他们大声的谈论着自己昂贵的寿衣和墓地,另一边的塑料椅子上都是平民,小声交流着在同一家买的寿衣谁的老婆会讲价,而在殡仪馆的相反方向,是那些没有墓地的人,他们无法去墓地安息,只能在“死无葬身之地”以一具骷髅形态永生。

    说到《第七日》,这是我昨天晚上刚刚看完的。第一次看的余华写这种非现实主义的作品,还有 些惊奇。主角死亡之后的七天,遇到了很多死亡的熟人,并开启一段段的回忆,进而描绘完主角的一生。非现实中带着一丝现实,现实中又带着几丝虚构。而这篇文章之中又有许多的讽刺细节,在这里便不一一赘述了。但是这篇文章的故事框架带给我一个新的思考,那些有墓地的人可以去墓地里安息,而那些没有墓地的人却可以在个空间中永生。在这个自己为自己吊唁的世界中,应该去选择安息还是永生?

    对于《第七日》的思考不止如此,可是我看的有点快,思想有些跟不上,愿日后重读此书再做斟酌。

    另外,以上只是我阅读仅仅几本书后做的心得和体会,他日倘若更多地接触,或许还有更多的思考和想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余华作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ps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