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写作的意义、源头与心境

写作的意义、源头与心境

作者: 阅写者 | 来源:发表于2023-06-14 19:23 被阅读0次

            关于写作,它的知易行难,用“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这句话来概括最为确切了,曾有学生在随笔中如是写道:“每次看着写作感觉并不难,看着别人的好作品,觉得别人都能写出这么深远如名言的句子,我又感觉‘我行了’。”然而,事实上是看事容易做事难,写作既非你看到的那般容易,也非你想象的那样艰难。

            《星火》创刊以来,学生的写作不知不觉间已经走过了约一年半了,可以说他们的写作也算是进入了写作的“深水区”,自然出现了不少问题,尤以写作题材或话题内容上的“枯竭”为最,大部分人似乎江郎才尽,心全无而力更不足,全然是在作业的负担下踽踽独行,心不在焉地写着些完全不知所然的话,无关乎心的书写罢了。这真是应验了那句“路遥知马力”的老话,可以说,终于可以看出当下的他们“路遥知写力”,正如“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一年多的随笔写作时间当中,终于淘尽黄沙——疲于应付无心写作之人,留下了真金——真正用心或者说想写且有自我追求的人。由当初的新鲜而有干劲到目前的疲软应付,这是意料之中又出乎意外的,意料之中是因为目前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上本就如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自然写作也由起点就可以看到终点,因为学习与写作在主体的主动积极心态上是完全一致的。意料之外的是,写作并非完全如学习那般无趣,何况我在其过程中辅以阅读与写作的自由、形式的多样、心灵的放飞等多种指导与鼓励方式,然而结果几乎已然如此惨败,而且在一年半后的今天,时间的积累,写作惯性的使然照理不会如此收效,故有点意料之外,但这一结果,让我更深刻地懂得了“哀莫大于心死”的凄然。

            然而,写作果真由大部分学生所说的那样没有题材可写了吗?否!至少在他们之中有极少数几个真正有自我写作追求的人可明证,自然这几个人就是一个最好的反证。在此,我明白,对于本次学生写作的实验,我承认失败了,因为大部分学生已凛然如山雷打不动地摆烂、躺平了,写作兴趣和水平依旧,但是果真如此吗?不!我觉得还是成功的,即便有一个学生能真正喜欢甚至爱上写作,我觉得本次写作实验的尝试就是成功的,无论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取得完满的结果,写作就更是如此了,要知道,那是人的精神的漫长且必须靠自主自我追求才可以实现的啊,否则,我们的社会不是人人皆作家了?

            同样的年龄,同时开始写作,同样的写作频率,这是无疑的。所不同的就是写作主体,在写作上独有的禀赋、个性及才情等因素,这就是关键,其中有着极大的区别,写作本就是主体的自我提升与完善,其一是善于观察,这是写作者向外直接素材的获取。其二是喜欢阅读,这是写作者写作活动建立的向外间接知识的吸收;其三是精于思考,这是主体向内自我心灵与精神的挖掘与审视;三者都是作为一个真正写作主体创作不可或缺的必备。

            其实,在当初随笔写作之初,三者中甚至一个都不具备的人就大有人在,之所以还在按部就班地进行随笔写作,不过是在作业的要求下应付老师而已,这部分人自然也就不在少数了,所以,接近一年半来,这部分人,在《星火》发表已经20期来,连只言片语都没有发表过,当然,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写作态度问题,而非写作的能力问题。因此,这部分人的苦不堪言就心照不宣但也能不言而喻了。与之相反的自始至终在自我追求下坚持创作的人,这部分人是极少数几个,但他们的写作成绩的收获自然是丰硕的,写作水平的提升也是显著的。而处于中间的当初是看起来才华横溢,也确实是写出了不少篇幅的优秀之作,这说明每个人天生具备写作能力,但是,能否写出佳作写出成就,与后天个人努力中的自我要求与追求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一年多后,这部分人也在所谓“顺其自然”中随着自我的放弃,这个过程是无形中,是在他们自己都毫无知觉中完成的,在他们看来就是所谓题材的短缺而写无可写了的后劲明显不足而萎靡不振了的,这部分人是处于中间阶段也是最大的那部分。

            说白了,写作与所谓的题材短缺是毫无关系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假命题,那不过是为自己的写作不努力不作为所找的一个美其名曰又看似正当的借口罢了。因为有写作方面的作家兼研究者说过,只要有了儿童(即6岁前的生活)时期的生活,这一辈子的写作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何况随着年龄增长而身体的成长,心灵与精神的日益成熟,生活阅历的不断拓展延伸,自我思考的无时无处不有呢?你能说写作题材会越来越少吗?从刚才的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明摆着题材与内容本应该日益增多,然而,在学生们的日记随笔中却愈显捉襟见肘,是什么原因呢?还是旧话重提,写作主体的个人主观精神能动性的发挥的丧失是关键。而事实上,真正导致写作难以为继或踽踽独行的是以下这些原因:疏于生活观察体悟,写作从根本上说是来源于生活,它本就是感受与领悟生活的一种精神生活,大部分同学有生活但却没有留心观察生活,以致与对生活的丰富多彩熟视无睹置若罔闻,更谈不上对每天的生活的进一步的体会领悟,事实上,你只要多留心阅读那些写作好的同学,就不难发现,他们在这个方面是生活的主人或有心人和题材的积极提取者。缺少起码的阅读,更不用说大量以致海量阅读,我在这里所说的阅读是指真阅读,而非那种看似书看得多,其实从不写或是要他真正写点东西却难以下笔的所谓假阅读,那样的阅读我暂且定义为“翻书”。这种人我见过的不少,当然也许不能说这种阅读完全没有用处,只是目前看来本就如此。在当下的学生当中也大部分不认同我的这种读而写的真阅读,所以,每次我提倡大量阅读并每读必写,大部分学生是及其厌恶而唏嘘的。这也就是写作难有所提升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与福建大学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提到的语文学习三大平台之一:以阅读并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为平台是一脉相承的。其次是思考习惯,作为社会性具有精神属性的人,思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区别动物的最主要属性之一,所以,没有精神性思考的人,和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常把这样的人形容为行尸走肉,无异于人的空壳,事实上,我们当下社会,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被物质化了的“人”,已经完全成为了物欲的奴隶。

            我认为,写作上的“江郎才尽”之根本原因在于写作主体以上三者的丧失,其具体原因有如下一些因素的缺失和不达标。

                                                                           写作的意义

             写作对于人而言是有作用或有意义。而人生在世作为社会性的生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上的追求,这种追求就是写作之于人的意义,于是,写作需求就应运而生了。

             我们都说人生不过是一场虚无的旅行,“两手空空地来,又两手空空而去。”《红楼梦》里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即是强调人生的虚无本质。如此而来,我们每个人又凭什么来证明你在这世上曾经存在过呢?那就是你在此生留下的痕迹。正如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写的:“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人生也是如此,写作就是我们精神留存于世“飞过”的痕迹。因此,写作可以让我们进行最基本人生记事,并在若干年后,人去楼空之时,后人能从文章即文字中看到并感受有关你的痕迹,从而感受你的生活或精神。“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写了两年的日记。这里面记载了我几年的瞬间,笔墨中都藏着我的灵魂我既是这本‘书’的作者,也是这本‘书’的读者,我不觉得日记是为了积攒经验,它和小时候扔出去的飞机没有什么不同。它会偶尔告诉我:‘别怕,你从来不是一个人。’”这是一位学生对写日记两年来的感想,即真实又深刻,真实的是作为日记的生活记事功能,深刻的是作为写作者的他对记事背后精神的体悟。“到了八年级,再次翻开七年级用的日记本,上面记录了我所经历的大大小小的趣事,先抛开老师打的等级,因为这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写作就是来记录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想,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又何必在意别人的看法呢?曾经的随笔本记录的事我都快要遗忘了,如果不是这个本子,我还真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如今再次回想起那些事,还是那么开心。”这是学生题为“写作带来了什么”的随笔感想,很好地证明写作对人生的意义——就是对生活记忆遗忘规律的抵抗,这就是写作的本质。这一切都是你留存于世的最有利的证据,这难道还不能堪称“伟大之作”吗?相反,那些在这个世界曾走过一遭却毫无痕迹的人,若干年后灰飞烟灭,是否如被时间洪流抹掉得一干二净呢?那又是何其悲哀啊。所以,人啊,不要如此浪费我们仅有的一生,请爱上写作,用写作去记载人生,丰富精神吧,那将是我们唯一而伟大的一生的最重要的凭证啊!这也许是潘新和教授曾说的“不写作,枉为人”的根本原因。

            进一步说,人活于世,不仅是像动物一样在仅有的百余年的时间之流中行尸走肉般走过,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性的人的精神追求即智性的求索。因此,写作更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集大成的精神创造活动。毋庸置疑,写作作为人的心灵与精神性的创造,对人的思维力的训练与提升、审美感的培养与形成、思考力(思想性)的拓展与深化、品德修养的熏陶与养成有着直接或间接性的作用,因此,写作活动有对人的智(力)性与(品)德性的培育、塑造与提升的全方位作用。

            关于写作对人的思维、思想、品德、审美等综合智育与德育的濡染和熏陶性自我教育,著名散文家刘亮程曾经说过:“文学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想法,而不是做法。”在新作《我的孤独在人群中》更深入地说:“一个人只有孤独时他才完全是他自己,他跟世界才是一对一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与孤独为伴、与灵魂共舞的精神创造活动。

            真正的写作应该是文如其人、人文统一、人文相辅相成、相互辉映、相互塑造并成就的过程。“写作,有时候,影响着我的言行举止,而且写作的文章,也是代表着一个人的心境的变化,我记得有段时间心情、心境都不成熟,于是,写出的文章都多少有点消极……写作,就像是我心灵和心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从人写的文章,你就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心境、想法和心情等。”这是一位学生在有关自我人文相相辅相成的随笔,其中写到的关于写作与自我言行与心境、思想共进退的最好佐证。因为真文章是写作者以真实人格的自然流露,是自我心声的真实再现,否则就是名副其实的“做”文章,心口不一,言行不符,实为伪文章,自然是没有生命力的,不但不会赢得读者的青睐,反而会令人鄙夷不耻。从《星火》创刊至今,在学生的写作上,这一点是让我比较失望的,大部分同学仅纯粹应付,即使有的人用“心”在写,但是并不是用写文章与自我行事方式相互验证、与自我信奉人生理念基本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这样的文章,是我不能完全接受的伪文章之列。而真正用心灵、用心力、用真性情和遵循自我信奉理念来写作的学生如凤毛麟角,每个班约两三个而已。而事实上,写作是我手写我心,写作是书写自我人生的理念,写作是对自我行为及精神信仰的书写,写作是对自我人格的自我检验与实践。而非言不及意,口是心非的文字游戏。所以啊,亲爱的同学们,你用心留意身边的同学,然后与他们笔下的文章去稍作比对,你会发现什么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此比对,如果人文一致,人如其文,即使暂时还没有达到,但至少是努力在无时无刻在向你自己的信念靠拢,那才是我眼中的真人与真文章,那样的人才是以人格来为文的。他的文章才能行稳致远。然而,至少目前,如此对待写作的人寥若晨星,这是我神伤的。这就是我如今终止让学生继续随笔写作的真正目的之一,否则不知要培养出多少伪人格甚至抄手出来,那是我作为一个对文字带有神圣感的人不愿看到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章自有它本身年龄的,所以,那些仅仅把写作当做玩弄文字游戏的写手,一看便知那是彻头彻尾的伪文章,这便是我在《星火》文章稿件编辑校对过程中的辨别文章真伪的独门秘籍与“火眼金睛”,更不用说那些纯粹网上抄袭或拼凑而成的所谓“美文”,于写作者而言是完全无灵魂的文字,主要证据是其文字、思想跟写作者本人年龄段、个人品位、精神底色、处事方式等根本不搭。这个方面最典型的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最副盛名的韩寒的大作《三重门》,当时可谓是名噪一时,然而,以他当时仅17岁的人生阅历,小说的格调与此完全不匹配,凡事看过钱钟书小说《围城》的人,我们把两部作品稍作比较,就不难发现,从语言的幽默到文中人物名字的选择无一不是《围城》的翻版,其仿写程度之高一目了然。然而艺术大师齐白石早就说过:“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这件事很好地说明了写作中作品的年龄特性,也告诉了写作要遵循自我个性与年龄性特点自然而然创造,否则就只能是拔苗助长式的写作,如此而来只会贻笑大方。

            写作之所以是对人的思维力、审美感、思考力(思想性)、品德修养等智性与德行的培育,是因为写作过程本身就是思维所有能力的综合性运用,审美感的具体而直接体现,思考能力与思想性深广度的展示,品德修养如人生三观的直接体现。“为什么奇怪的动物被保护起来,而奇怪的人却会被排挤?在博物馆有很多和奇怪的动物化石,他们不仅没有被丢弃,反而被人类保护起来,细细去研究,像一件不可多得的宝物一样收藏起来,供大家观赏。而奇怪的人呢?他们被正常人认为是‘怪胎’,是‘疯子’,他们身上没有一个正常的、好听的标签。只有来自世人的谩骂和数不清的外号,他们很少会有朋友,就算有,那也一定是善良的人或是他们的‘同类’,没有人喜欢他们,对他们更多的是厌恶。这到底是为什么?”这是学生题为“奇怪”的随笔,其中不难看出她对奇怪的动物与人的不同态度和待遇的思考,也就可以“窥一斑以见全豹”式地看到她对事物的对比分析以寻找结论的思维过程以及蕴含其中对“奇怪”之人的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劳动节放假的最后一天,我去了外婆家……妈妈招呼我和弟弟回家,走出了电梯,我在看手机所以放慢了脚步,外婆突然走过来,往我口袋里塞了钱,一直手搂着我,一只手牵着我跟我说:‘××,这个钱你拿着,想买什么就买。’我跟外婆说:‘我不用。’外婆就一直塞给我,牵着我的手一直走到小区门口,我们挥手告别,直至他们离开了我的视线,从口袋里拿出那三百元钱,我盯着那三百元,瞬间热泪盈眶……”这位学生在随笔中记载的事情中,我们可见他的真实性情以及浓烈的情感,从中不能看出对亲情独有的体会,那种蕴含孝心的大品德的自我教育。“我发现写日记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每天的语文作业都要写一篇日记,久而久之,我便喜欢上了,因为写日记真的会让我去观察去思考身边发生的事情,这种感觉是奇妙的,其次,每发生开心或难过的事情,一支笔和一个本子好像就是属于我的倾听者,它听着我的碎碎念,听着我的生活是怎样的,听着我的开心与难过。都想把这些写下来,记录下来。”这位同学本身从不喜欢写作到喜欢的转变,本身就是一个思想的提升,更不用说写作对他而言的记录人生喜怒哀乐的这一作用,还有养成去观察思考的这种行为与思维方式。“最近看到了一个问题,说:‘如果发生火灾,你又一次返回火场的机会,同时火场中有一只陪伴了你5年之久的小狗和一名新生婴儿,你会救谁?’我想,如果是我,你可以说我冷血、恶毒,但如果真发生这种事情我会选我的狗,比起一个毫无关系的人,我会选陪伴我多年的,我不想做什么闻名远扬的大善人,只想守护我的一方天地,保护我想保护的。”这是一个学生题为“人性”的随笔,从中,你不难看出他的人生观或人性观。在此,我还是想问大家:如果是你,在此种情况下,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毫无疑问的是,不管怎样,都可以清晰可见他的人生价值观。以上都是从学生的写作中粗略地选取了一些生活所及所感,不过都可以管中窥豹式地体现写作这一精神性活动,对人的思维、审美、思想以及品德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无形的濡染和教化作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导李政涛在文中说过:人世间始终存在两种教育:面向他人的教育和朝向自我的教育。他把这两种教育分别名为“他向教育”和“我向教育”。我认为,写作就是我向教育即自我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方式。在当初《星火》创刊之初,我在刊首语里就如此写道:“童年已过,在成年将至未至之时的中学时代,是青少年人生最为重要的阶段,在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拨乱反正”之时,用什么来佐证与验收?这是一个问题。”同时,“我觉得,其一是言语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发展思维,就是形成价值观的不二法门。一面是语言文字的行之笔端,一面是思维的深层发展。一边是精神的自我撞击和教育,一边是思想的形成与输出。”这是让学生进行日记随笔写作的初衷,但如今看来,是我想得太多了,学生根本没有当回事,因此就这个而言,写作实验是比较失败的。但就少数几个扎实写作的人来说,却是如期实现了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写作本体的主观意愿。

                                                                               写作的源头

            对于写作,很多人都会谈到技巧,而不去追求与关注心灵与精神的贫瘠与丰厚。这是一个极其荒谬的想法。当然,这也是我们长期应试教育以来对作文教学带来的扭曲,是世人对写作的一种极大的误解。然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韩愈就在他的《答李翊书》中写道:“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意思是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只有如此,写作的方可“汩汩然来矣。”意思是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因此“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意思是不能不加深自己内在心灵与精神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这才是写作真正的源头,在于写作者个人主体性的心性的修养上下功夫才是根本。只有如此,也惟其如此,方可在写作时“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题材与思想皆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心灵丰厚精神健硕了,方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处也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神来之笔。

             因此,关于写作者心灵与精神的建树,唯有读书,我的建议是非大量或海量阅读不可显其神功妙效,这就是我的阅读名言:“无‘读’不丈夫,‘量’小非君子。”对于当下学生写作的后劲不足,所谓题材与思想的疲软无力,其根本在于阅读的缺乏,不读不足以写作,不大量以致海量的阅读不足以支撑写作创造的恒久力与续航力。当然,我在此再次申明:本人反复强调的阅读即真阅读,是指那种带着思考读而有得的慢阅读,绝不是那种翻书式的“海量”假阅读。关于真阅读,我不厌其烦地强调,无论怎样强重复与重视都不为过,因为,阅读是写作最根本最重要最综合性储能续航的根本。当代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梁晓声在《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中写道:“多读优秀的课外书才能丰富词汇量,感受文字带来的情感上的愉悦和思想上的提升,而这会潜移默化地提高水平,具体来说……腾出时间多读书,每周保证三千到五千字的课外阅读量。”这些是确定无疑的,然而,阅读给写作者带来的福利却不仅如此,其中提到的可以说是阅读福利中的九牛一毛、冰山一角罢了。阅读真正给写作带来的将是写作所需的最全面最深远的资质储备,或者说写作所需的一切,阅读中无所不能无所不有。因此,梁晓声教授对阅读必要性的强调再次强调:“课外阅读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身为热爱阅读并坚持写作的我,对此强调感同身受并鼎力支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写作的指导辅以阅读是高度重视并一以贯之地实行的。为此,他还特别提醒在阅读、看电视、上网三者间,坚持课外阅读永远排第一位,“因为目前而言,高品质的文字仍集中在书籍中,而好作文,最终将通过用好文字来实现。”这说的就是阅读在写作中语言文字的润色上之潜移默化的濡染与熏陶作用。

            其实,阅读远非文章文采以及词汇丰富这些方面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碰触,精神的濡染、思想的启迪以及文章格调品位上的影响即写作者主体的练气储能。

            当然,除了阅读之外,写作还有伴着阅读而来的思考,这一着眼于自我心灵与精神的内部思维,也是写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就是史铁生。

                                                                           写作的心境

            韩愈在《答李翊书》种关于写作曾对学生告诫:“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写作上,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世俗外在的势利名望所引诱。这一点,说的是,身为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即为人类“立言”者,无论何时写作,都应该秉持不受外界名利等欲望与邪念的干扰,保持自我心性纯净通透,不求写作水平的速成,这就是一个真正写作者的最佳心境。也是写作者面对俗世物欲横流应有的定力,是真正写作者的关键性甚至决定性因素,因为唯有如此,方可使写作“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意思是:写作者要像培养树木的根扎实后而后才能等待它结出丰硕的果实,像给灯加油后而等它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这道出了写作养心的重要性,只有如此养心,写作者遵循的写作规律——言为心声后,方可保证写作成果——作品之根正苗红、根深叶茂。而我们当下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处于“无心”写作状态的写作,如此以来,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自然干涸,这就是绝大部分写着写着就感觉无题材内容可写之境地的根本原因。朱熹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曾告诉我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对于写作而言最重要也最全面的就是阅读,进行大量以致海量阅读。

            在目前的学生写作中,至少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不慕名利,默默耕耘,不在乎老师对他暂时登级的评定,淡然处之保持自我、坚守本心的写作者,一位学生在自己的随笔中如此写道:“先抛开老师打的等级,因为这对我来说并不重要。”这样的心态就是“无诱于势利”的淡定,真正保持自我的心性去屏气凝神地写作,不因外力而轻易改变自我,写作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心力。“我们写作是为了A+而写作,还是单纯的喜欢写作呢?那个A+确实好看,它是对作文的认可,对自己写作的认可,但它也只是一种评价,一个字,改变不了我们作文任何的内容,但还是有人拼死累活地为了获得A+,他们甚至不择手段抄袭他人作文,到头来A+也是他人的,还有的人没有获得A+就不想写了,没有动力了。往往会写作的人不需要A+来界定,他们只享受写作的过程,纯粹是喜欢写作,因为爱所以爱。”这位学生持有的写作观也是一个写作者本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写作态度,是每一个真正有志于写作的人应始终应把持与坚守的写作观。

            因此,真正的写作是永远是为自我的,即使暂时没有获得什么好的等级或成就,那说明只是你目前的一个阶段,只是说明你暂时还有待提高,而不是你最终的写作水平,此时,应该保持更高昂的写作激情,而不是没有写作动力,而是应该去反思为什么没有写好,如何去写出佳作,向有较好写作能力的人或从阅读人类最好的书籍中去学习和请教,这才是最正确的态度。至于那种为了获得某个名声势利等虚荣而不惜牺牲自我人格品性去抄袭他作的人,那就真正与写作精神背道而驰了,是“望其速成,诱于势利。”的想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典型剽窃行为,根本与真写作无关,因为作为写作主体的人早已失去灵魂,又何来佳作呢?这是我在《星火》创刊以来看到的最为痛心的事情,然而,这样的事却至今还仍有存在,这也是我终止日记随笔写作的原因之一,让人有点逼良为娼的痛心之感。

             写作的心境,与写作的格调与气韵息息相关,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文章的本色,文字的灵性,思想的纯净,格局的阔大,意境的深邃,都取决于写作者心灵与精神这一“容纳百川”之容器的沉静与灵动。一个写作状态最佳的学生把写作心境用如下文字展示:“在一个人独处时,空气与时间都会归向沉默,以致连思想都放空了,而后身体的缄默便会成就精神的跃动。”这种心境就是写作所需的最佳状态,从此,我们基本可以瞥见她写作中文字与思想的灵动与曼妙,她进一步写道,真正的写作需要的是“独行在自己的时间中,去‘孤独’地思考。”,然而她发现当下社会现实中“这一行为我觉得是现代人最严重缺乏的。”确实如此,这就是当下大部分学生进行写作所缺乏的前提之一。

            每一次写作,对于写作者而言,本就是一场浩大的精神历练。

            在写作表象看似简单的活动中,蕴藏了人世间的一切庞大复杂的组织结构与人类永远难以企及的酝酿操作细节。因此,宇宙有多广,世间有多大,人生又多深,精神有多远,写作就可以有多广阔、又多深远,关键在于手握妙笔写作的你,心灵与精神触及宇宙人生各方面的程度有多浩瀚渺远。因此,就写作本身来说,无论是容纳的题材内容还是精神能量,都是永无止境和不可估量的。然而,这些前提,需要写作者在创造之时,对自己的写作有更深远意义的前瞻性定位,有在人类各类优秀文化的阅读中持之以恒的海量且广泛涉猎的兴趣和习惯,有立于物欲横流的俗世,却永存童心不老涉世久远依然目光清澈有灵性,虽历尽沧桑还永葆青春如火的激情与好奇、阅尽繁琐之后仍能保持心如止水的澄澈和宁静的心境。

            写作不难,但坚持不易;写作很好,但写好不易。但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做一个阅读的爱好者、做一个永远心灵澄澈、目光有灵性、心清如水的人,真的不易。

            写作既是书写世界,又是倾听自我,无论是书写还是倾听,都取决于你。因此,你是什么人,写作就有什么作品;你有多丰富,写作就有多丰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的意义、源头与心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rk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