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处 机 在 宝 鸡 的 二 三 事
快乐有趣
宝鸡位于陕西西部,历史十分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据史料记载,老子在宝鸡大散关关令伊喜处写下<<道德经>>。金末元初,被成吉思汗称为“活老子”的丘处机,在磻溪(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部)苦修6年,又到陇州龙门洞潜修7年。丘处机的诗词《磻溪集》、创立全真教龙门派的命名都用了苦修过的两处地名。这里,在他一生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为其以后的弘道与传教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丘处机晚年之所以能够以七十四岁高龄,远涉几万里,觐见成吉思汗于雪山之阳,并以其从容的应对与真诚的回答,使成吉思汗言听计从,这与其在磻溪、龙门的十三苦修是分不开的。 丘处机在宝鸡区域内留下了众多的文物、文献、传说、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
一、磻溪宫与《磻溪集》
磻溪宫,在陈仓区虢镇城南3公里的磻溪镇杨家店村之地。位于陈仓区磻溪镇与钓鱼台一河之隔,始建于秦,为萧史、弄玉辟谷修炼之处。南依秦岭,北拥渭水。丘处机初入磻溪,就在那里开掘一洞,起名为“长春洞”, 用所凿之土筑起清风台。开始在洞内清修。人地两生,又别无供养,为了生存,丘处机只好“逐时村巷求觅”,靠化缘度日,一天只化1次,化不来就挨饿。每日到渡口为来往行人免费背渡。冬天天寒地冻,肚饥衣单,“冻手频呵”。在这种困境中,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灰心丧气,而是道心愈坚。坚信自己‘早晚超生灭’。时间一长,他崇高的人品,坚守苦节的毅力深深感动了乡民,尽呼饭相留。到磻溪后,无现成庙宇可居,只好在“旷峪岩前幽间畔,高凿云龛栖迹”。洞穴不大,住一人尚可“任曲肱展脚和衣寝”。6年未点过灯烛。岩边生长很多莎草,秋天采集经过日晒雨淋,干后成丝,闲时合成草绳,编织蓑衣穿上“时伴樵牧嬉游”,人皆呼“蓑衣先生”。白日乞食,夜间打坐。看起来是避世闲居,其实他一方面为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而苦修,另一方面胸怀济世度人之志和弘扬教门之愿而刻苦读书。丘处机认真研读道经,读到《黄庭内景经》“昼夜不寐乃成真,雷鸣电激神泯泯”,夜就战睡魔,勉强不眠,终于战胜睡魔。从此夜不倒卧,只以打坐入静为休息。 为了实现“全真而仙”的理想,丘处机却能安贫乐道,心安理得。 由于是在洞中独修,远离人世,所以遇到的魔障主要就是寂寞与孤独,一般人是很难承受的。他以坚强的意志与超人的毅力,与困苦生活进行着斗争,磨炼与塑造着自己坚忍不拔的品格。
《磻溪集》,是丘处机以修道地名题名的诗词集。 他居磻溪6载,以写作诗词为日常修道功课。在磻溪苦修功行的六年中,“博览诗书,盖从隐居秦陇始。”与当地士人频繁往来参学借书。古来修行家不主张精于文墨,入道便废斯文而专事修炼。丘处机不然,主张修行吟诗两不误,作诗不事工巧,率性即兴,有感而发功出自然,妙而合道。 丘处机不断与当地道友、士人相往来,在《磻溪集》中,他曾有《答宰公子许秀才》、《赠周二生见访》、《次韵银张八秀才》、《虢县银张五秀才处借书》等诗词,这说明丘处机与当地秀才、解元等的来往是相当频繁的。丘处机与当地士人的频繁往来,主要以参学与借书为主,其《虢县银张五秀才处借书》诗言:“盛族文章旧得名,芝兰玉树满阶庭。光辉代代生豪杰,讲论时时聚德星。顾我微才弘道晚,知君博学贯心灵。嘲吟不用多披览,续借闲书混杳冥。”由于磻溪与虢镇城之间有渭河相隔,夏秋季经常发大水,六年中,丘处机为了修炼、传道和读书方便,还在磻溪的渭河对岸磨性山、虢镇城北的南昌宫和城内的常宁宫等地居住过。坚持不懈的苦读,使丘处机从一个未尝读书的人变成了“动容无不妙,出语总成真”的饱学之士。丘处机《磻溪集》近五百首诗词,写于磻溪的作品100百首左右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绚烂多姿,足以编辑成生活系列 “照片”, 把他这段生平比较清晰地 “展览”出来,抒发了真实的感情,敞开了丘处机慈善、爱民的内心世界。
二、磨性山与磨性石
磨性山,宝鸡市陈仓区出虢镇往东十五里,北望一簇古建犹如巨型蝙蝠依附于苍松翠柏之中,袅袅青烟中,钟磬之声相闻,这是关中有名的道教山场。当年丘处机曾在这里修真炼性。据资料记载:“丘处机转展苦志炼磨,惟恐无功,于山上往来搬石炼睡,只为福少不能心定。自后当过二番死魔,一番净身,自险死一番,飞石打折三根肋肢,又险死在后屡曾病魔,扑折三番臂膊,恁般魔障不动心,越生苦志。” 相传,丘处机在山间滚石磨性,热得他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提起葫芦瓢正准备到几里以外取水。山道上,两个村姑抬着一桶水缓缓走来。丘处机上前施礼道:“两位大姐,请舍一瓢泉水为贫道解渴。”村姑见他衣衫褴褛蓬头后面,便不理睬,只管抬着走。丘处机将葫芦瓢塞进桶中满满舀了一瓢水,回头就走。两个村姑一看,辛辛苦苦抬了一桶水全被舀光了,放下空桶就追。丘处机转身就跑,瓢里的水滴答滴答洒了一地。等跑到磨性山下,眼看两个村姑要追上了,他急中生智将瓢中的水“哗——”地一声全泼地上。脚下涌出一股清泉。丘处机笑嘻嘻地坐在泉边饮水。村姑惊喜之下,急朝回跑,没想到一路尽是山泉。时至今日,丘处机举步跑过的山脚,仍泉水叮咚,清波荡漾,灌溉着万亩良田。山场上足有上百斤重的磨性石,硕大、圆滑、光亮。曾经是一块棱角突起的顽石,被年轻狂躁的道士竭尽全力抱到山顶,大喊着将顽石抛向山下,又下山抱石重复上山,如此寒来暑往,从不间断,直到石头成了现在的模样,浑圆、光洁、淡定、淡然。身上的道袍被酸枣刺挂破了补,补了再挂破,年轻气盛的道士一狠心将满山坡的酸枣刺用手捋了一边。于是,唯独磨性山上的酸枣刺长势顺溜不棘手。从棱角突起的顽石到平滑有型的供奉石,多么坚韧不拔的历练过程。年少轻狂到冷暖自知,惊天动地到不动声色。
在磻溪6年的苦修中,丘处机主要是以修性为主,其修性方法主要是战睡魔。丘处机主要是以修性为主,其修性方法主要是战睡魔。 丘处机战睡魔的方法主要有二,即系草鞋与搬石块。丘处机为了战睡魔确实是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磨难,还多次险遭丧命,但也正因其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才能成就常人所不能成就的丰功伟业。丘处机抱石炼性一直坚持到龙门洞隐修时期。在陇县龙门洞的在丘祖洞内,有一锅底状大坑,内置一直径约40厘米,重约百斤的滚圆形青石。传为丘处机遗物——磨性石。 相传丘处机在此洞修炼时,除静坐修道外,为磨炼意志心性,将一顽石每日从山头掀下,再抱进洞里,年深日久,仅将不规则石块磨成滚圆形。清朝乾隆帝有言“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遗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说的正是丘处机。丘处机“抱石磨性”的故事,也就在人间流传了下来。
三、龙门洞与龙门派
龙门洞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陇县西北陕甘交界处的景福山麓,古名灵仙岩,是六盘山南段景福山的一部分。据龙门洞碑载,该道观始于春秋,建于汉代。相传周大夫尹喜曾弃职归山,隐居于灵仙岩龙门石室。西汉娄景(因刘其赐姓,又称刘敬),曾于此处修行。宋金时期,长春真人邱处机于宋孝宗淳熙七年,金世宗大定二十年,从宝鸡潘溪宫赴陇。栖居景福山七年,在此创立了道教(全真教)“龙门派”,故此山人称“龙门洞”。丘处机隐修于此,潜心修行七年,开创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龙门教派,被誉为“龙门祖庭”,全国著名的五大悬空道观之一。
丘处机因何由从蟠溪迁龙门,据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马祖的有意安排。二是丘处机道龙门洞赴“重阳会”,到达之后爱上了龙门洞的胜景佳境,愿意留在那里。从丘处机在龙门洞所写的诗看,既有命运安排的意思,又有自己乐意居住的愿望,如在《自亭川回路次望龙门山》诗中写道:“南望龙门一豁开,东迁鹤驭再头回。深知此域因缘重,未许他方道德该。”很有些命运安排的意思。再如《山居》诗中写道:“胜境无穷言不尽,临风时雇以挥毫。”又看出他对龙门山水有一种溢于言表的好感。丘处机站在龙门山上,看涧底的龙门峡水激崖溅浪,涌凑呼号,他突发奇想:这龙门峡水不正是一条隔断红尘之路的鸿沟么!他说:“周流截断红尘路,婉转翻开白玉膏。”丘处机的意思并不是说龙门峡水可以与世隔绝,而是把龙门峡水比喻为体内之水,用这水去抑制无明业火及所有的凡情俗念,以达到水火既济的高层次丹功境界。初来龙门式丘处机一人独居,所以要亲自到林中取柴,丘处机说:“不怨深山自采樵,山中自有好清标。”虽然采樵是件辛苦事,但穿梭于茫茫林海之中,可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也是趣事。来龙门洞之后,这里并无庙宇和丹房,只能居住在天然石洞中,居住环境条件之简陋是可想而知的,但丘处机不以苦为苦。他把苦视为修行的捷径,他说:“幽居石室仙乡近,不假环墙世事遥。”丘处机所居之洞即现在龙门道院中七真楼后面的石洞,洞口离地面有丈余,攀木梯可上。洞口高五尺,深二丈余,外大内小,右上一小洞可供一人打坐,是当年丘处机炼养之所。现洞口祀有邱真人坐像,后面有磨性石又叫炼丹石。遥想当年,进入此洞并不须木梯就可入内,因为洞外曾有巨石,状若人的手掌遮护洞口,人叫仙人掌。到清时,仙人掌石被人凿去,大煞风景,现在仅留下后人书写的“仙人掌”三字牌匾悬挂在七真楼前。丘处机隐居龙门。衣食住行依然和居蟠溪时一样的清苦,只是不再去乞食罢了。因龙门洞周围少有人家,化缘时困难的,据分析,马祖在龙门创立“重阳会”时,已有不少信教群众,丘处机既居龙门,信众门经常自愿的拿些粮食或生活用品送到洞上,首先解决了吃得问题。丘处机在《山居》诗中写到:“饮食高呼天外鹤,摩云仰看峡中雕。”显而易见,已不是乞食景象。潜修至道丘处机来龙门后最大的变化是不再大量写诗,他说:“著假空贪齐李杜,明真何必等松乔。”他认为诗写得再好,即使与李杜齐名,也是无用的,到头来不过是著假空贪“而已。既不作诗,又将何为?“时时皂白浮沉景,显贯真空慰寂寥。“每日里在静定中,空贯灵台,抱元守一,修炼道家上乘功夫。若大个龙门山,独居丘处机一人,实在是清静,其实环境清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自心清静,所谓“熟境销”,就是要把自己所经历过的而留在脑海中的记忆全忘掉,只有这样才能算的上真清静。此时,丘处机已进入修炼命功的阶段。龙门中期大约在丘处机居龙门的第三年道第五年,所谓龙门中期,情况又有所变化,丘处机初来龙门时清静的环境已被打破,因为慕名拜访的人渐多,上至公卿王妃,下至士庶人等,经常不断。信函传递日渐频繁,从丘处机所写应答诗的题目,可见一斑。“陇州杨氏携月桂栽见访”“答陇州萧防判书召”“答曹王妃休休道者书召”“答京兆统军夹谷龙虎书召”龙门艺文丘处机的这些答应诗,并非一般的客套应酬,而是用诗谈道论修行,并且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为他们指出一条正确的修行之路,劝他们迷途知返。如赠京兆统军夹谷公诗,丘处机告诫他“但能慈忍荒淫”便能“名挂仙衔”。再如答陇州防御裴满镇国诗,丘处机劝他“不如及早伴烟霞,高卧云山”。这时的丘处机,大隐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他说:“利名千种事,我心上何曾挂著。”丘处机是一位济世利人的修行家,他这时能事事不挂著心上,是有原因的,诚如所言:“幸遇清平世,诸军宴安,刀剑罢挥霍。”又加上天公作美,风调雨顺,“民歌两穗之丰,教门兴”。在这样一个外部大气候中,丘处机才得以万事不在心上挂著。当时,丘处机在龙门隐居修道,不仅是为完善自我,更重要的是心怀济世利民之心,当他看到众生之苦得不到救拔时,心情异常伤感,他甚至产生出“安得大千复混沌,免教造物生精灵”的愿心。这时的丘处机思想为之一变。原来那种“慕巢由”的隐士思想已经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有所淡化,从此走向济世拔苦的利人之道。这与日后应元太祖召聘至大雪山,“一言止杀”、“欲罢干戈致太平”的躬身实践是一致的。 丘处机在龙门的七年中,仍以苦修为主。如《玄风庆会图说文》所言,龙门山比磻溪更为偏远,丘处机不可能再如在磻溪时一样,自己下山乞食,不得已改为由弟子供食。由“日止一食”、“唯许米面”不难看出,丘处机在龙门时生活的艰苦比在磻溪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创龙门派。13年的修炼,丘处机显示了其卓越的才干和非凡的修道潜力。通过完善全真教,创建龙门派结束了当时中国道教杂乱无章五花八门派别林立的局面,从此中国道教正式形成了北宗全真教和南宗正一道两大派别。丘处机创立龙门派,提出内修心性与外修功行结合。完成内丹修炼心性应通过读书思考、出家修道、云游四方、静坐调息、劳动磨炼等途径来完成。更重要的是外修功行,即介入社会生活,以仁爱无私之心,济贫救苦,与物无私,先人后己,传道度人。“龙门精神”它开创了多元融合的内省模式,在保证自身独立特质的前提下,推动儒释道融合,立足民生、圆融于发展。同时,“龙门精神”倡导入世的精神理念。主张“先度己后度人”,先“出”后“入”,所修道义,要以利于众生为念,重社会现实,重生命伦理。天人合一是“龙门精神”另一道义。这是天人同源的生命智慧,旨在启发以人为本的生活哲学,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抱朴守真、顺应自然。
丘处机创立的龙门派,对全真道所有理论领域都有突破与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理论。在性命理论上,丘处机继承王重阳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的理论宗旨,把全真道“七分性学,三分命功”的性命理论转变为“只言性学,不谈命功”。虽然丘处机越来越重视性的修炼,但他也不是不言命功,只是结合全真道迅速发展和普通信众越来越多的现实,把全真道分成精英阶层与普通信众两个层次,因材施教。对于前者,在教给他们修性理论的同时,也教授一些修命的方法;对于普通信众,主要借用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劝说他们积德行善,偶尔教授一些性学内容,至于命功则绝口不提。丘处机还把王重阳功行双全的修炼方式,发展为内日用与外日用相结合的修养理论。重视“外日用”在修道过程中的作用,把大起尘劳、事上磨炼作为修性与积功累德的主要方式;在“内日用”的具体方法上,提出了去欲———止念———心定———心空———性见———成道的修性过程。还对全真道的内丹修炼理论进行了总结,提出“昼行命蒂,夜行性根”与“回光复性”的修炼方法,使全真道内丹理论有了突破性进展。在儒释道三教关系上,丘处机继续遵循王重阳“三教合一”的指导思想,更为强调“三教同源”。丘处机在更大程度上吸收了儒家的处世方式与禅宗的修养理论,在儒家积极入世、济世救人思想影响下,他对马钰倡导的清净无为的修道方式进行了变革,形成了全真道“有为为主,无为为客”、“有为为体,无为为用”的处世态度;在禅宗心性理论影响下,他把全真道的修性方式,由王重阳的识心见性改造为心空性见,使全真道心性理论具有了更大程度的禅学化。金兴定元年(1217)后,丘处机作为全真七子中仅存的宿老,独自承担起弘扬全真道的历史重任。后以七十三岁高龄会成吉思汗于雪山,被授予多项特权,借机广开教门,使全真道成为元初最大的宗教派别。
参考书目:
<<邱处机与磻溪宫>>----宝鸡市陈仓区政协文史委编,2010;
<<丘处机与龙门洞>>----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