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本亲密的关系在表现上会变得疏远,不管内涵上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昨天,同村发小之一的孙攒局聚会,整个下午,汇集到十一个人。小学的时候,89年出生的我们是人数最多的一个班级,等到我大学毕业了,这一批的同学,女生大多都嫁做人妇,男生也有人成了家。等到工作了三年,成家立业的人也更多了。再到后来,我去凉山支教,到今年这个春节,距离我定下的两年支教目标,完成了3/4的进度。
从居住的地域上来说,发小就是从小长大到的一群人,原先都是一个村子的。而今,在村里修了新房子的,或者干脆在城里买了房子,基本上不回老家的,也有不少。人性彰显,友情却更显得珍贵。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经历越多,越知道脚踏实地和机遇的重要性。而我,则是开始知道了责任两个字的浅显含义。
有一个发小,同我关系最好,年前回家的时候,电话联络了一下,随后没有什么瓜葛。等到这次聚会,一见到他,亲切感一如往常。他说,你这外套怎么还是好几年前的啊?我晃了一下神:他竟然记得我的衣服历史悠久!衣服确实是旧的,买来穿有四五年了。本来对自己着装的“更新”就不痴迷,到凉山以后,需求更是降低到了一个低水平。当初带过来的各种鞋子,都坏掉了,也是在凉山,我知道了鞋子真的是可以穿坏的,还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穿坏。发小的话让我心里泛起了涟漪:关注你的人会记得不少你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琐碎细节,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也是在细微处体现出感动。
突然想到了朋友圈。作为一个活跃的自媒体平台,原来有什么想法就会直接发表出来。现在在发表东西的时候,会考虑到圈里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是不是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会不会太频繁,会不会哪些字句没有揣摩好……诸如此类。过年期间,很多次想发朋友圈,都是拿起手机又放下来了。我自己所理解的朋友圈的属性,承载不了我思考的内容,发出来也没有十足的必要性。相对来说,记录和用于自己重温和思索才有价值。
用碎片化的时间,把感想逐渐记录下来,汇聚成相对长篇而完整的文字,更切合实际。
今天姑且就写这些,随后把新年回家的所思所想在脑海中整理一下,再用专题的形式逐个记录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