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能够证明一个人的成熟呢?
首先,他必须懂得,一个人不能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只有婴孩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管是嚎啕大哭、吃喝拉撒还是随时随地安然睡去。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习惯群居,通过分工获取必需品并延续繁衍。在这个层面,人因为有用而得以生存,因为社会角色维系而从外部定位自我。
同时,人也是一种孤独的个体,渴望天性的自由,因独一无二的经历而有着绝不雷同的价值观和灵魂。在这个层面,人因为自身的独特性而得以定义,同时追求自我的最大化。
人的这两重特征,是无数觉醒了自我认知、认识到自身与他者不同的人,陷入深深的孤独、沮丧、挣扎,因而感到痛苦的原因。
由此出发,真正想做的事,应该是有益于丰富自我的事;要做的事,则是我们为了履行社会角色而做的事。在婴孩时期,自我是肉体的生长,如纯洁的小兽;成年后,自我是精神的成长。在成年后追逐肉体的舒适,不啻于将自我降低到物质的存在。
处理完社会角色与独立自我的关系,关键在于发展出丰富、强健的自我。这是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充分条件,履行社会角色则是必要条件。
解决了这一问题,知道如何处理“想”和“不得不”之间的冲突,个人可以称之为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人,他既不是仅为履行社会职责而生的躯壳,也不是膨胀自大毫无裨益的赘物。
其次,一个成熟的人应该看得到人既自私,又能被感动。认识到人的自私冷酷是为了攫取资源最大化的社会人的本能,是建立独立自我的题中之义,因为唯有独立自我方能弥补社会角色的局限性。
人之同感与通感,不分古今,无论中西,普遍存在,这是被社会角色压制的独立自我的特性——孟子所谓恻隐之心,西方所谓共同价值,就是独立而丰富的自我的美丽之处。
道与义,是自我价值的归宿,一为追逐智慧,一为付诸行为。所以,朝闻道夕死可矣,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正是为了不断克服自身的局限性而存在。在这个过程中,人应该看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局限性,并且正视它,因为这是人存在的一部分。认识到人性中的自私冷酷,又看得到闪耀的光辉,这是坦然的宽容。
第三是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人的局限性会导致认识的残缺,而完美的人类还未出现。所以从西方哲学的源头开始,“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就被提出,这命题提醒人正视自己的局限性。正因为此,辩论成为人观照自身局限性的最佳方式,逻辑服务于辩论的有效性而产生。在辩论中,人发现自身的无知,并永不满足于问题的现有解答,不断提出新的可能性。由此,智慧和尊重都得以诞生。
在生活中,婴孩的无知可以被当作纯洁,而成人的无知并不值得夸耀。承认自己的无知,并愿意为了弥补这无知而思索、学习,而非以反智主义的鄙夷掩饰自身的无能,就是认识到这一点的意义所在。
因此,健全的自我、宽容和对于智慧的尊重,是成熟的人应具的品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