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院长之死,不应让医者血冷心凉

院长之死,不应让医者血冷心凉

作者: 四百味 | 来源:发表于2018-01-31 21:35 被阅读0次

    相辅相成、尊重专业、互为依仗,价值观相对统一,对市场理解相对统一,这是我们主张的社会资本与医生治院的和谐关系。

    文丨严睿

    愿天堂里没有这样的悲伤与怨恨。

    那个像极了《亮剑》里李云龙的汉子,纵身一跃,从自己创办了23年的医院,从院长办公室的窗口跳下,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对抗心中的悲愤、屈辱和恐惧。

    哀莫大过心死,若不是张毅腿中钢钉楔痛心底,又何以让这个面相刚毅,授受过官方与民间嘉奖的男人,如此极端行事。

    有人问,这与创业者茅侃侃的死有何不同?或有偏颇,但在我看来,80后创业者茅侃侃是被资本的浮夸捧杀而死,而廊坊城南医院张毅院长则是被资本的贪婪镐杀而死。

    逝者含恨,生者悲鸣!张毅之死,将成为中国社会办医,乃至医疗服务领域发展的一记闷棍。那字句灼心的遗言,又将令多少本已暗自决心去市场裸泳的院长医生们,本能的缩了回去。

    资本可畏,市场可畏,人心可畏!社会办医一不小心,一个趔趄又后撤了三五步。有人弹冠相庆,有人疾首痛心。

    然,历史的车辙终将沿着既定的方向碾压而去,院长之死犹如坑洼路途上的一块怪石,虽会卡顿车辙前行,但翻过了山丘便是势能释放之时。但愿,张毅院长的离去,能唤醒更多生者的自省。

    资本有毒?

    从发展规律上来讲,社会办医是离不开社会资本的。但核心的问题却在于是谁来主导社会办医?这决定着社会办医的价值观走向。

    “莆系”一度的猖獗恰是逐利资本发现了医疗服务机构的漏洞与市场的严重失衡,从而登堂入室,李鬼扮李逵。

    其初始动机心便抱定了快手捞一票,等市场未及反应先赚个盆满钵满,这是从出发点上就严重的歪曲了医疗服务该有的基本价值取向。

    即便没有“魏则西”事件,“莆系”也是终会消亡,因为这样的资本不是医疗市场原本所需,这是主流价值观里容不下的欲望。

    2012年始,又是一轮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高潮发端。缘由是政府意志决定了医疗健康由事业向产业发展是必由之路。

    也因此,社会资本涌入医疗服务领域一时兴起,但医疗行业特殊性很快就让这批社会资本中的绝大多数折戟沉沙。

    北京善方医院杨文院长曾对《四百味》感慨,那一轮社会资本开办医院的,走到今天,资方和院长都没变化者,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就是资本方与治院医者之间的价值取向,很难达成博弈的平衡。

    其实,资本的套利逻辑在医疗领域的失灵并非只是在重资产的医疗服务机构上,回看当年裹挟着互联网颠覆一切产业的热浪,想把所谓互联网思维根植于医疗服务的那些梦想家们,如今几乎已灭绝于冰山之上。

    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懂医疗,轻视医疗本质,同时亦是因为资本急于讲出让市场大众能够迷信、盲从的好故事,以作上市套现的准备。当然,这还属于吃相好的。

    在廊坊城南医院院长坠楼案中,根据媒体的报道,城南医院盈利状况良好,但张毅之死是与资方的经济纠纷直接相关。

    虽然不能通过张毅的绝笔就断言是非,然而贪婪于人血馒头的打手们是绝不可能想去搞好一家医院的。监控拍下的残暴一幕,无论是因为什么,对医者的施暴就是对医疗行业的凌虐。

    和睦家医疗集团董事长李碧菁女士前段时间对《四百味》表达过对资本涌入的担忧甚至是不安,没想到我们这么快就看到了“现世报”。

    过去的5个月时间里,《四百味》造访过的近百例的社会办医项目中,绝大部分有着社会资本的参与。这些项目也基本由医生院长作为治理者,而决定它们命运走向的最关键问题则是资本方与医院治理者责权利的关系定位。

    相辅相成、尊重专业、互为依仗,价值观相对统一,对市场理解相对统一,这是我们主张的社会资本与医生治院的和谐关系。

    《四百味》也试图成为资本与医疗行业人的沟通管道,试图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间的“翻译器”。显然,这个工作路长且艰难。

    医者专执?

    没有医生参与的医改不是真正的医改,顺着这个逻辑看,中国医疗领域未来最大的改变就在医生的流动性上。

    然而,多点执业已施行几年,医生的流动仍然在小范围的能人个体上,一条腿探到市场上的公立医生也是极少数,放弃学术地位、放弃体系内职称,为有尊严的收入而奔忙的医生,其实大多也是不堪禁锢,跳出体制更是因为逼上梁山。

    如果要给医生做一个群体标签,恐怕“保守”、“谨慎”是最显著的关键词,毕竟人命关天的职业属性使然,加上多年体制培养的对于医疗本质的认识,他们本就应保守谨慎。

    但这并不意味在体制之外医疗机构中,医者对待医疗服务工作就会变得无所顾忌。恰恰相反,没有体制作为兜底,医生反倒会对自己的品牌更加珍惜,他们畏惧的其实是自己面对市场时的茫然不知所措。

    《四百味》专访北京陆道培血液病医院执行院长李定纲先生的《中国私立医院的“断代史”》中,讲到新中国成立后公有化浪潮隔断了私立医院的发展,也是造成今天中国民营医院缺乏市场基因的缘故。

    一位公立医院院长对《四百味》讲到过这么一个比喻:医生本该是野猪,后来被圈养成了家猪,现在要把失去野性的家猪放归山林,你说他们能活么?

    的确,以医生个体的生存能力放逐于市场,存活率可能很低。也由此,医生从个体出走,变成了医生集团的群体裸奔。但当直面市场的时候,大部分医生集团怕是也会成为民营医疗发展的奠基石。

    真正能把医生和医疗市场两件事情做好的人,凤毛麟角。《四百味》与很多行内人讨论过这个问题,而普遍的共识是:能跨专业和市场两端的医者比例很低,能跨界的全才型医生运营管理者几乎是万里挑一的。

    我们试图从医生集团这个概念的缔造者——张强医生集团的张强等人的性格特征上倒推什么样的医生能够成为医疗产业最适应市场化的人群特征。然而,在《四百味》接触的大部分医生里,张强这类,绝对属于异类。

    为什么医生这个学霸学精遍地都是的高知群体,这个最熟悉和了解医疗本质的精英群体,却很难跨界转化成医疗产业最稀缺的人才呢?

    刨除前述所说的环境影响,从他们的长达十余年,乃至几十年的学习经历中,其实也不难推测他们为何难以改变,我想这恐怕就是“专执”所致。因为太过精专所以反倒难以产生跨界思维,因为太过精专而闭塞了对市场语言的理解。

    在《四百味》开设的“医生创业学习社群”中,有很多医生创业者在与潜在投资人线上做沟通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鸡同鸭讲的状态。

    亦有投资人私下对我说,他们最忌惮的一类医生创业者就是偏执、怨气甚重的人,就算他们身上的技术和手里的项目如何好,投进去踩雷的概率也会很高。

    我想这正是社会办医最核心、最典型的问题,行业内外部的思潮无法对流,更妄谈融合。如果社会资本等行业外部资源能更了解医生群体的性格,医生群体能更通达的接受外部资源带来的洗礼,那么类似廊坊城南医院的悲剧也许就会化解。

    反思媒体能够做些什么?《四百味》决心做好“非公20”,就是想籍由在社会办医领域里每年推举出20个人物,用榜样的力量来传导市场化发展医疗机构的案例价值。

    至于未来会怎样,套用《无问西东》的话,谨以此文献给最珍贵的医者。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院长之死,不应让医者血冷心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zl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