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看到一个视频:应该是初中的学生宿舍,十多个女生围着一个女生殴打。拳打脚踢、撕扯头发、扇耳光、甚至像拍皮球一样拍打其脑袋,让人看得触目惊心。
那天晚上,我特意把这个视频转给女儿看,等她看完我问她:你们在学校有没有这样做过?有没有集体去欺负过一个女生?女儿的回答干脆明了:没有,因为我们都不是那样的人!
这个回答让我觉得挺欣慰的,她没有成为一个用暴力去欺负同学的人。
现在的亲子教育是个热门话题,家长们更多的焦点都是集中在分数、成绩和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上。发生这样的集体暴力欺负同学的事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孩子道德教育的缺失,家长们在关注成绩和分数的同时,忽略了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是在朋友圈,看到过两篇关于亲子教育的文章:
第一篇的标题是《母亲教儿人生大课》,讲述的是辽宁省大连市远郊一位贫困的单亲母亲,在发现儿子除了会读书,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连买肉都不会,更不会和别人相处时,毅然劝住了已经报考了博士的儿子,要儿子放弃读博,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把做人这一课补上。后来,儿子在母亲的陪伴和鼓励下,终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教师。
第二篇的标题是《一位考上清华的学霸,给中国父母的八个忠告》。这篇文章里的孩子提到,父母对她的要求就是学习态度好,考试考多少分都不责怪;父母教她热爱生活,交朋友、看电影、打扮漂亮、和小狗狗玩、适当上网玩游戏、去乡下陪奶奶和外公外婆,父母给她足够的零花钱,鼓励她阅读……这些教育让她有了正确的人生观,让她对生活充满爱,也让她轻松成为了人人羡慕的清华学子。
这两位父母都令我十分敬佩。他们万分可贵之处在于,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一位贫困的单亲母亲,她希望儿子除了会读书还要会做人,这样儿子才能拥有美好幸福的生活,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实在的贡献。第二篇里的父母,对孩子基本是放养式教育,但是孩子仍然考上了清华。这样的父母应该是从一开始,就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学会爱、学会阅读、学会独立、学会正确看待金钱看待人生的人。
因为特殊的原因,我的女儿从七岁到十四岁,一直没有和我生活在一起,而是由外公外婆带。等我回家时,我发现这个孩子除了学习成绩不错,性格上却有致命的弱点:敏感、自卑、还有自虐倾向。那时候我发现我很后悔,后悔自己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给她完整的母爱,没有好好陪伴她。因为我更希望她是个身心健康、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孩子,哪怕她的学习成绩只是中等,只要她是真正快乐的,我也会很高兴。
我花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慢慢地陪她一起克服内心的缺点,慢慢地变成一个阳光乐观的人。当我看到她利用假期在家里清理多余的衣服,打包寄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时,看到她连续埋头几小时,在一件纯白色的T恤上画画时,听到她说父亲节那天,排队排到晚上十一点,只为了给爸爸打一个电话时,我的内心真的格外欣慰。这几年她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英语偏科偏得严重,但她却成为了一个有爱心和执着于兴趣爱好的人。这样的个性,正是做母亲的我心里所期望的。
当然,现在社会的教育风向让我们做家长的,不得不把孩子的成绩和分数放在第一位,孩子的成绩总是成为我们能够抬起头、有面子的标志之一。现在的学校,尤其是一些重点中学,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是高压式管理。也就是这些因素,导致学生跳楼自杀或出现心理疾病的概率越来越高。就像我的一位同学,她的女儿从初中就开始进名校,就开始由奶奶租房全程陪读,六年过去,这次高考只考了四百多分。我同学夫妻极为失望,在指责孩子的同时,连早已准备好的请客酒也取消了。这个孩子现在连大门都不出,整日就在家昏睡。
难道,我们真的希望让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让孩子青春年少的快乐,都建立在成绩和分数之上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