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始
还记得小时候写作文就是种折磨,飞速写完后就跟解放了一样万事大吉,不带回头看一眼的,因为自己都数不清自己有多少语句不通,多少词不达意,改起来不知道有多费事....
后来无意间听到白居易的一首诗“好句时时改,无妨说性情”于是自己写文章就开始喜欢一字一句的琢磨。可一旦跟细节较上劲,写文章的思路就总被打断,明明很妨碍说性情好吧.....
我当时就感觉,写文章和改文章之间一定是存在着某种平衡。
今天看了老师的课,收获了一个改文章很重要的技巧:头也不回的写好初稿后,先晾个一段时间,冷静下来回头再看,仿佛十分钟前的自己和十分钟后的自己是两个人,这是哪个傻瓜十分钟前写得文章?不改不好都意思见人了。
2、可有的时候改文章真的是比写文章还要累的一件事。
虽然老师的课程里提到好多愿意反复修改文章的大家,但不甘心的我依旧羡慕小学课本里那些一下就能出口成章的诗人。都是人,为什么感觉自己和他们是两种生物?自己老是要苦思冥想的,他们就能一气呵成,他们那近乎完美的文字显得改一下都觉得多余。于是我又一次使出了“不懂就查”大法,有幸查到了有关一些毛爷爷对于改文章的观点:
其实大作家们有一种特异功能叫“打腹稿”,他们表面上看上去浑然天成的文章并不是说没有修改,而是他们经过长期的文字历练,形成了优秀的语言品质和表达习惯,让他们技术纯熟到有能力在脑海里修正加工,甚至能不自觉的修改。这是一种需要刻意练习的技巧。
最近上外教日常划水课的时候不给用手机,索性就在脑海里过自己的大纲,过一遍又一遍,虽然经常会被打断思路忘掉点什么,但好像有那么点打腹稿的意思哈。
3、无规矩不成方圆
文章是一定要改得。但人们对于改文章哪怕是在脑子里改文章,要改多少遍,改成什么样子,一般都没什么概念,多是凭着感觉走。弘丹老师的课仿佛给我了一个依仗,在这里就偷懒大体总结一下老师的内容了。
总的来说就是先粗的过一遍
1、主题鲜明程度:我的理解就是看能不能找到自己文章得中心句
2、文要对题:把中心句放在哪一个大段的开头都能接的上
3、素材不能跑火车:看不顺眼都删了....
4、逻辑不打架:自己读一遍看通不通吧
然后再去扣细节,标题唬不唬人,开头,结尾....
以前我们写作文,老师要求每段必须有一句名人名言,然后就是各种吐槽前人和文不达意。都说强扭的瓜不甜吧,我觉得金句这种东西可遇不可求的。
所以最后让我们一起拿着弘丹老师的清单老老实实的改文章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