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生活得更好”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有的人早早的便寻到了答案,像是柳比歇夫,史蒂芬乔布斯等,在自己年轻的时候便订好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一生。
但是这种类型的人总是凤毛麟角的,对于我们这些大部分普通人还是在黑暗中摸索,就像没有灯塔的船舶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寻找可以停泊的港湾....不论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还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都展现了对于现实世界的不屈服和心怀希望地去探索,想要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它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贯穿着现实和梦想。
也有人终其一生也未寻求到答案,毕竟人生短短几十年,可是问题却是数不清的,只一个问题都不够探索一生,何谈其他的问题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工具。比如车是腿的延伸,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学习则是思维能力的延伸……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和结论,像是有人悟出的人生的三阶段:第一阶段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阶段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阶段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也有人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平行时空,例如金庸凭一己之力,于方寸之地,打造了一片辽阔的江湖,并让无数人看到,令无数人神往。还有刘慈欣创造的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科幻世界
对于我们普通人如何生活的更好,也许从这本《奇特的一生》或者说从柳比歇夫令人惊叹的一生便能窥得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柳比歇夫这些硕果累累的成就主要有三个点:第一点:确定人生目标。他在28岁时就知道了自己活着的使命和存在的意义并确定好了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确定了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剩下要做的便是拆解成一块一块小的目标,也就不难理解他既是个专家也是个杂家了。就像一位优秀的英语翻译家,既得是一位优秀的双语作家,也得是一位涉猎各个领域的杂家,才能成就一位真正的翻译家。
第二点:时间日志法。基本格式:日期+事件+花费时间。基本的日志上记录日期和事件,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去记录一下自己的有效时间。有效时间就是专心致志投入工作并未分心的纯时间(可借鉴《番茄时钟法》)。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鉴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小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8日。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2小时20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1小时5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6页--3小时20分(0.5)。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5分,《消息报》--10分,《文学报》--20分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66页--1小时30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45分。
如此的时间日志,真可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只记录事件和时间,不加任何的感悟和情感其实也是节省了日志的花费的时间,也更容易坚持下去或者去观看的时候也是能更加清晰。
第三点:根据时间开销日记,每月做月度总结年底做年底总结。总结是最重要的步骤,因为总结包含了实践的过程,然后通过实践后去思考磨合来寻求一个适用于自身的方式方法。同时还需要去思考检查自己前进的方向有没有偏离自己的人生目标(小目标),并进行及时的调整。通过总结就能量化平时工作需要花费的时间,就能形成比较精准的时间感了。
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若还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可以先记录自己的事件日志,看看自己平时花费时间比较多的地方,也许就能更好的了解自己寻求到人生目标或者从小目标出发,慢慢去打造属于自己的平行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