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睡多了,有点失眠,翻开这本买来两周的《海蒂》,之前看电影,感觉太感人,就买了书来看。本来准备翻几页就睡,但是跟着情节一直看下去,不知不觉竟然看完了。看看时间,四点多了。天哪,我有多久没有熬夜看小说了?放下书,很快就入睡了。
这个故事基本属于单线结构,人物也不复杂,围绕着孩子的成长,跟着时间在往前走,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这个故事里似乎没有一个坏人。里面的主要人物,从海蒂,到爷爷,还有彼得奶奶,到克莱拉,克莱拉爸爸和奶奶,都是心地善良,善于为别人着想。稍微不那么善良的姨妈、女管家、爱出错不爱学习的彼得,也没有感觉是反面角色,每个人物角色的设定让人感觉很清晰,这个角色就是要做这样的事情,而且很合理。
海蒂就像一个跌落人间的小天使,自带着对人间的爱,对周围的所有人都充满温情,也感染了所有人。在外国文学中似乎这样的小孤女不止一个,比如绿山墙的山妮,比如《小公主》当中的主人公都似乎是这样的爱与善良的化身。因为这样的爱和善良,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哪怕是坚冰也会被融化。但是作者对海蒂的塑造却没有让人感到虚假,特别是她离开家乡在富兰克林的时候,逐渐的生病的过程,循序渐进,而又感人。海蒂在奶奶的感召下,开始认真的读书识字,成为一个更有思想的小人,也能让人感受到这个角色的成长性。
书中大篇幅的文字在描写阿尔比斯山的高山牧场和爷爷住的高山小屋的自然风光的优美,并极尽完美的写了这样的田园生活的对人的疗愈作用。甚至治愈了久病的克拉来小姐。也许正是这样的单纯又丰富的的自然景物让身处其中的人也变得纯粹。每天都相同的景物,每天又有很多不同,一年四季,风景是截然不同的,要做的事情似乎也有很大的差别。故事中的彼得每天每年也许这一辈子跟他爸爸一样都是一个牧羊人。到冬季大雪封山,就到学校里去认几个字。这样的生活是单调还是美?这样的人生还有意义吗?值得商榷。他最后在海蒂和爷爷的帮助下也努力开始读书识字,这也算是他的成长性吧。
想谈谈关于田园生活和城市的思辨,这本书是大力的讴歌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吃的喝的用的甚至人本身,都充满一种自然原始的味道。也许在工业文明里忙碌和厌倦了的人,不由会对这种纯粹简单的生活产生向往。但是也有像姨妈那样,对这里的生活感到厌倦,投向城市的怀抱的人。也许有人在寻找自己没有的东西,或者在两者之间游离。海蒂是全身心的热爱田园生活,并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纯粹而有意义的人。活在当下,有自己的信念,爱自己所爱。
我是先看电影然后再看书的,电影的情节感觉特别煽情,把小孤女的可怜和善良,爷爷从不近人情一步步的转化,还有她在富兰克林生活的孤单和一系列冲突都刻画的很突出,让人潸然泪下。书上的情节相对电影少了很多冲突的成分,更温情,更平淡一些,让人感觉不疾不徐,娓娓道来。
对比电影有两个地方书上做了更多的描写,一个是医生这个人物,在电影里这个人是一笔带过的,是他劝告克莱拉爸爸把海蒂送回山上,其他的基本没有对情节起到什么推动作用 。但是在书里,显然这个人物还是很重要的,他失去了女儿,在阿尔卑斯山跟海蒂和爷爷在一起,疗愈了自己的伤痛,结局也写了他到了阿尔卑斯山跟海蒂和爷爷住在一起,并准备要在爷爷去世后把海蒂当做自己的女儿。多么美好的结局啊!让我们对海蒂的教育还有未来一点也不担心了。
还有一个是对于奶奶带给海蒂的关于上帝和祷告的情节。书中描写了很多次,笃信上帝,笃信上帝一定会或迟或早的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带给海蒂了一种坚定的信念,是她克服了很多困难和不断成长的一个心理依托。但是电影里对这个没有那么多的描写,只是奶奶告诉了海蒂一个信念,仿佛名言一样,把上帝的作用“弱化”了。
总之,不管是电影还是书都很美好,甚至像个童话故事,真善美就是这样 表达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