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笔记三(宋)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笔记三(宋)

作者: W无花果W | 来源:发表于2022-06-01 14:34 被阅读0次

    1、政府组织

    1.1、中央政府

        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而无制度建立。宋代中书省在皇宫内,门下省、尚书省都移到皇宫外面,故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称“政事堂”。又和枢密院同称“两府”。枢密院管军事,宰相管不着军事了。

        宋代财政掌握在三司,第一是户部司,第二是盐铁司,第三是度支司。宋代用人另设一个“考课院”,后来改名“审官院”,审官院又分东西两院,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选,又别置“三班院”,来铨衡一辈内廷供奉及殿直官。如此则用人之权,全不在宰相

        相权低落则君权提升,唐代群臣朝见,宰相得有坐位,并赐茶,古所谓“三公坐而论道”,迨到宋代,宰相上朝,也一同站着不坐。据说当时宰相为了避嫌起见,为了表示忠诚拥戴新皇帝起见,过自谦抑,逊让不坐。固然这是当时大臣不知大体,又兼自卑才至于如此。若在唐代,由门第传统出头的人来处此局面,他们绝不会如此干。又像西汉初年一辈朴讷无文来自田间的人,也不会如此。那是晚唐五代进士轻薄传下的一辈小家样的读书人,才如此做。

        宋初,宰相为避嫌,推尊皇帝,遇政府定旨出命,先写一“劄子”,这是一种意见的节要,送由皇帝决定,所谓“面取进止”,然后宰相再照皇帝意见正式拟旨,皇帝不仅有同意权,也有参与意见之权。宰相不过是奉命行事了。

        政府的一切重要指示,本并不全要由皇帝诏敕行之,在唐代,政事堂号令四方,其所下书曰“堂帖”,宋初还有此制,当时并谓堂帖势力重于敕命。但后来便有诏禁止,中书不得下堂帖。

        谏官远自汉代便有,如“谏议大夫”之属,在汉属光禄勋,光禄勋乃九卿之一,隶属于宰相。及到唐代,此种谏官,都属于门下省,如“谏议大夫”,“拾遗”,“补阙”之类都是,大诗人杜甫就做过拾遗。这些官阶位不高,亦无大权,但很受政府尊重,大抵是挑选年轻后进,有学问,有气节,而政治资历并不深的人充任。

        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若把谏官也看作监察官,则中国历史上之监察官分台谏两种,台是指御史台。唐代的台官是天子的耳目,而谏官则是宰相的唇舌。御史监察权在唐代已离相权而独立,但谏诤权则仍在宰相之手。而到宋代,谏垣独立,并无长官,并且台官,谏官都须由皇帝亲擢了,于是谏官遂转为纠绳宰相,于是谏垣遂形成与政府对立之形势。

    1.2、地方政府

        宋代地方政府分三级:最高一级称“路”,最先分十五路,后来分成二十多路。中一级是府、州、军、监,相当于唐代的州、府。最低一级仍是县。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准再管地方民政。中央替他们在首都供给大宅第,丰厚的俸禄,叫他们安住下来,另外派文臣去到地方,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这些知州知府本身另有官衔,都是中央官,而暂去管某州某府的事。直到清代,知县知府却变成正式官名。

        唐代各路观察使开始也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渐渐变成地方首长。到宋代又变了,这些官称为“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普通称为帅、漕、宪、仓。这四个都不是地方长官,而是中央派到地方来监临指挥地方的。

        帅:是安抚使,掌一路兵工民事,领军旅禁令,赏罚肃清。

        漕:是转运使,掌财赋,领登耗上供,经费储积。

        宪:是提刑按察使,掌司法,领狱讼曲直,囚徒详覆。

        仓:使提举常平使,掌救恤,领常平义仓,水利敛散。

    1.3、考试制度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沿袭唐代,只是远比唐代严格,那时则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其实考试成绩只是一日之短长,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而得不到真才。

        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因而仍多经各衙门长官辟署,在幕府作僚吏,而借此对政事先有一番实习。宋代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因此反没有如唐代般还能保留得两汉以来一些切实历练之遗风美意。

    1.4、赋税制度

        宋代赋税制度,大体也是由唐代两税制沿下。

    1.5、兵役制度

        宋代军队分两种:禁军厢军。宋代兵制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了。

        其时凡当兵的,都要面上刺花字,称为“配军”,防他逃跑。如水浒传中宋江、武松。这事远从五代起,直到宋朝,没能彻底改。宋太祖只能在这种军队中挑选一批精壮的,另外编队送中央,就叫“禁军”,不合标准的留在地方做厢军。厢是城厢之义,厢军并不要他们上阵打仗,只在地方当杂差。

        宋太祖为何不都洛阳、西安,而偏要建都开封呢?因为当时国防线早经残破,燕云失地未复,他不得不养兵。养兵需要粮食,而当时的军粮已经要全靠长江流域给养。由扬州往北有一条运河,这不是元以后的运河,而是从扬州往北沿今陇海线西达开封的,这是隋炀帝以来的所谓通济渠。米粮到了开封,若要再往洛阳运,那时汴渠已坏,若靠陆路运输,更艰难,要浪费许多人力物力。长安一片荒凉,更不用提。

        当时两个国策:一是先打黄河北岸,把北汉及辽打平了,长江流域就可不打自下。这个政策积极进取,但也很危险,假使失败,连退路都没有。一个是先平长江流域,统一南方,再打北方。这个政策比较持重稳健。宋太祖采取了第二策。

        王荆公变法行新政,要着手裁兵,想恢复古代民兵制度,来代替当时的佣兵。但民兵制度,急切未易推行到全国,遂有所谓“保甲”制,现在黄河流域一带试行。保甲就是把农民就地训练,希望临时需要,可以编成军队,而又可免出钱养兵之费。王荆公新法还有“保马”制,在中国内地养马不方便,据当时人估计,养一匹马所需的草地,拿来种田,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于是王荆公不得已,让民间到政府领马养,把马寄养在私家,遇到战事需要,再临时集合。这种事,民间当然情愿做,领一匹马马来,平时作牲口用,却不知道马在温湿地带饲养不易,很容易生病死亡,但马死了要赔钱。于是保马变成一秕政。

        宋代自开国起就知尚文轻武,宋太祖临死前遗嘱后人说: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正因宋代人那样尚文轻武,所以“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笔记三(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kx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