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4日,来东莞工作已经十多天了,目前还是相当满意的。记得来这里之前,询问过在东莞工作的同学,她说:“逸颐艺舍博物馆并不在东莞市核心区,而是修建在东面的横沥镇。”一听到“镇”这个字,就觉得肯定是一个“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方。
夜晚在东坑农业园跑步
可事实并非如此,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很深,一座小镇的繁华程度,绝不亚于北方一座规模较大的县城。每天早晨9点上班前,都会在空旷的街道上散步,路边高耸的椰子树令人心旷神怡。街道两侧富丽堂皇的别墅群,超规格修建的镇政府、镇派出所和镇医院,让你不得不赞叹这里富足!
街边高大的椰子树
横沥镇政府
横沥镇人民医院
一条不宽的河流将小镇分为南北两部分:南边是“新区”,分布着各类小厂房,新修的商业街宽阔平直,我们的博物馆就位于其中;北面是“老区”,繁华的主街身后,各类老宅、老巷子、宗庙,甚至墓葬,神秘地隐藏其间,不经意间就会相遇。
在逸颐艺舍博物馆工作时,无意翻阅了《东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图册》,全套书按照每个镇为单位编纂,我首先阅读了有关横沥镇的那一本。书的内容虽不算丰富,也并无多少学术价值,但是可以迅速了解横沥镇古迹的分布。据记载,早在南宋宝佑四年,就有古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目前这里遗留下古建筑遗存较为丰富,以广府文化风格为主流,有祠堂、民居、围门、炮楼、古井等。
工作了十多天,对这里的生活基本习惯。发现每天早上9点上班前,下午5点下班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完全可以前往周围的古迹看看。过去的几天里,零零散散寻访了康元公祠、新埠正街、朱公陵园和天圣樓等。虽然遗迹规模不大,但是对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1、康元公祠
初到横沥的第二天,清晨漫步过桥,沿着大街东侧闲转,无意间就看到临街店铺后方,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祠堂的前是一座篮球场,经过好几次都是大门紧锁,巨大的匾额和壁画,粉饰一新的墙壁,以及大门一侧悬挂的横沥镇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让人对里面的景象充满好奇。
查阅先关资料得知:这座祠堂建于1892年,1995年重修。建筑坐北面南,三间二进一天井,砖木、台粱与穿斗混合式结构;青砖砌墙,板瓦覆顶,硬山顶、龙舟脊、封火山墙、红石柱;头门红石门框,挂匾“康元公祠”,二进挂匾“光元堂”,供奉着邓氏十四祖康元公神位。康元公,名坤秀,字宁叔,号康元。
2、新埠正街
在《东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图册》横沥篇中,一眼就看到了有关新埠正街的内容,书中对它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见证东莞横沥经济的发展,对研究横沥商业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第二天清晨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按照地图的指引很顺利地找到了新埠正街,深远的老街隐藏在临街现代建筑之后,南北向街道入口处,立着一块东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老街两侧被特色鲜明的骑楼填满,基本都是私人的住宅,少有几座作坊和店铺,往来的行人也很稀少。
20世纪20年代,横沥镇、常平镇和东坑镇的朱、谢、丁、香、苏、周等十姓兄弟就在这里筹建新埠正街。不久之后,街道两旁出现北欧丹麦风情的哥特式建筑和具有广东传统特色的骑楼,让人耳目一新,盛名远近皆知。
3、朱公陵园
横沥的街道弯弯曲曲,七扭八拐,很容易迷路。离开新埠正街,本想寻找一条新路返回,没想到走错了方向,来到了一片叫“半仙山”的地方,周围的幼儿园、店铺和公园都以此命名。
虽然由于搞错方向,都走了些冤枉路,但无意间看到路拐角的朱公陵园,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收获。陵园外侧2000年新修的牌坊高高耸立,进入其中眼前的草有半人高,密密麻麻地堵住了道路,只能远远得向前望望墓冢。
这里所谓的“朱公”,指的是朱敬斋。据朱氏宗谱记载:朱熹的后裔朱宁斋及其子朱敬斋、朱如斋,大约于明朝嘉靖至隆庆年间,由东莞鳌峙塘转辗迁到半仙山,为半仙山的开村始祖。
顺着墓冢一周的围栏,绕到后方发现不仅可以看到一颗大树,还有一座名为“天圣楼”的建筑。虽然大门紧锁,但是隔着铁门可见一座三层小楼,每一个开窗上都有对联。还没等我靠近,院子内的多只狗就冲我咆哮,只好知趣地离开了!
2015年8月2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