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说,老师这样的课,我们觉得有意思呢。
是什么样的课呢?是《孤独之旅》与《敬业与乐业》的偶遇。
因为之前小城静默,复课后,学习内容不得不做调整。后来,又是“十一”长假,恰好把小说单元的《孤独之旅》留下了。孤篇,自读课文。连续两节课,这时间讲一篇,有点少。
那就做一个跨越式发展吧。就这样,进行了两篇文章比较学习。
最初,是让孩子们读文,去发现问题。然后,我再引领着孩子们做整理。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是低估了孩子们,有太多放不下。
孩子们在说他们的发现时,思考的角度,着实不少:
有人说,题目不同。一个是议论性文章题目。一个是记叙类文章题目。
有人说,开头不一样。一个是提出观点,一个是交代故事背景(实际上是解决了首段问题)。
有人说,结尾不同。《敬业与乐业》是总结是倡议。《孤独之旅》是给人无限遐想(其实是解决了尾段问题)。
有人说,两篇文章结构特别清晰。这个问题恰好是孩子们的短板,尤其是文章的过度部分,孩子们处理最为困难。从这个发现中,解决了孩子们的棘手问题。同时,我在黑板上列出了结构纲要。
有人说,两篇文章表达方式用的不同。《敬业与乐业》以议论为主,《孤独之旅》以叙述描写为主。孩子们还分析了《孤独之旅》文中描写部分。
有人说,《敬业与乐业》中,引用多。《孤独之旅》中没有。这样,把关于论据类型,论证方法的问题也解决了。
原本只对小说感兴趣的孩子们,通过这样的阅读,对议论性文章也有了浓厚的兴趣。
那一刻,我突然间觉得精心设计未必好于偶然得到。顺其自然,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之前,曾经想过,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别样的课型,偶然间,完成了这个学期的目标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