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大师说过,喜剧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笑着看哭。《驴得水》就算还没做到,也相去不远了。从主观角度评分,如果10分满分,我认为此电影可得9.5分。如果下面的个人观影感受您不甚认同,欢迎亲自阅片,相信看过以后,您会比我感受更深。
故事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个胸怀“济世普教梦想”的老校长孙恒海,带领着一群拥有黑历史的学生,包括“放荡”女生张一曼、贪污老师裴魁山、“暴力”分子周铁男和自己小女儿孙佳,来到了一个穷乡僻壤,成立了一所小学三民小学。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养了一头驴,取名驴得水,干体力活儿的同时,以此名多上报了一名教师数(吕得水)吃空饷。国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以及学校投资者的两次视察,开启了造假应对和教育委员参与、领导造假的喜剧效果,而在这个造假的过程中,折射出的却是人性种种。
私以为,无论是电影还是话剧,如果界定属于一种艺术形式,那么就不应为了娱乐和娱乐(以示和当今娱乐当道的票房电影相区别),而是需要记录讲述一些事、反映一些社会现象,让人们有所感悟。驴得水这部喜剧演进的过程中,提供了很多话题和素材,可以供大家来探讨,剧中只列明了现象,反映了问题,却没有给出答案。比如孙校长为了实现他的理想,采取了造假、欺瞒,后来又委屈张一曼、间接导致她自杀,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女儿的婚姻幸福也险些搭进去,假如通过上述错误路径最终实现了这个理想,有没有意义?再比如,张一曼为了他们的理想,睡服了铜匠,可惜阴差阳错导致了后来的种种,到最后把自己的性命也牺牲了,理想有没有意义?类似的,有不少,每个人经历不同,可能触发点也有不同。
而在这个电影演进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人性,就更加值得玩味了。个人做了一些分析,可能不准确、不全面,全当做是抛砖引玉吧。同上面所说,如盲人摸象,难窥其全,阅历不同,所见不同,欢迎同好一起交流。
教育部特派员代表了贪婪。他来,不是为了明证事实,而是为了美国慈善家、学校资助人视察打前站。他在电影里自述了,给的钱,他自留大半,只有一小部分给了学校。而在后期听说还有吕得水老师专项资助,他有亲自出马设计圈套糊弄美国人,甚至带了部队来武装维持秩序,为的就是能够在其中再分一块。
校长孙恒海代表的人性中的伪善。给贫困学生普教是他的一己理想,他却用这个理想绑架了一群人,以小惠将他们带到了穷乡僻壤。如果真的如他所愿,能够给那里孩子们带来教育,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然而为了完成这个理想,他可以同意让一头驴冒领老师的工资行欺瞒之实;他可以默认张一曼通过陪睡来让铜匠同意帮忙他们作伪;他可以在牺牲张一曼后又默认纵容铜匠伙同裴魁山来虐待功臣张一曼以致于逼得张一曼最终发疯;他也可以牺牲掉自己的女儿、让她嫁给铜匠、并以能够出国自我安慰。让人不禁感觉这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人,一边高举理想的大旗,却在高洁的理想下,行各种卑污手段。
裴魁山代表了人性中的妒忌。他不愿别人过的比他好,于是他贪污,他不愿意贡献驴得水的工资;在张一曼拒绝了他的追求又给铜匠陪睡后,他立刻转换阵营,攻击张一曼并且不顾一切的辱骂她、虐待她,导致她最终疯癫又自杀。
周铁男代表了人性中的懦弱。他先是以暴力掩饰自己的懦弱,无论什么都想要冲动的靠暴力达成目的。在远高于的自己的暴力——枪面前,表现了大逆转,给施暴者叩头、放弃自我原则的执行命令,甚至连对方想要施虐时,他都不敢挺身而出、选择了假装看不见。在面对孙佳的斥责时,又想以做卧底的谎言麻痹自己、欺骗别人。
铜匠代表了人性中的暴力与恶。他与周铁男恰好相反,他在平时被压迫状态,表现的很顺从很老实。一旦他了解了反抗,那么他的恶通过暴力的形态加倍的返还出来。痛骂他老婆,、想出各种主意折磨张一曼,可以说他是导致张一曼自杀的始作俑者。他还间接谋杀了那头驴,还要让校长将女儿嫁给他。铜匠与学校的其他人相比,是知识最少的,但是他的恶,也是顾忌和束缚最少的一人。一旦感受到恶,就会加倍释放,除非遇到更大的恶。
孙佳代表的,也许是盲从。无论她自己是否愿意。但是她一直在顺从,顺从周铁男、导致最终被杀(也许有人要说,是她喊出声导致的,这我不否认,但是也因为她没有站出来保护驴,驴才轻易被杀的。);她顺从父亲,让送信就送信、让嫁给铁匠就嫁了,让离开就离开。尽管看起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外在因素,但是没法否认的是,她的确最终没有任何事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张一曼最后被逼疯、自杀,是最惨的一个。但是她也背负了一种恶——放荡。是的,当她决定睡服铜匠的时候,那时候并没有人逼迫她必须那么做,而是她自己选择了。无论如何,她并没有正视贞洁这件事,反而将其作为一种手段。最终作茧自缚,困顿之下精神错乱进而自杀。
这个事件就像是一个荒诞的闹剧,但是反视现实,每一件几乎都是我们日常会遇到、听到、看到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整部剧就像一台解剖手术,将人性中的恶,一点点的剖开来给你看。但是人真的禁不住这样的剖析,也许我们看到裴魁山的妒忌、自私、贪婪还能够耐得住,那么当看到周铁男的懦弱、孙恒海的伪善、孙佳的顺从、张一曼的自我放弃时,我们也坐不住了。这一点点的人性的恶,都是对现实的妥协,我们没有办法占领道德高地去理直气壮的批评其中任何一个人,因为这就是我们的镜子,照见的就是我们自己。
而整部电影串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大的笑话,讽刺了当时那个稀里糊涂的制度。教育部派出的专员居然以贪为要,这样的人如何指望他能执行好上面的政策?更何况这还是一个连英文字母都不识却敢谎称自己是吃过洋墨水的高材生,这是否有意味着体制选拔任用机制的荒诞?而孙校长这群在城市里有着明显污点的教育者,得到的警示不是被清除出队伍,而是发配到边疆,你相信他们就能不本性复发、就能带好边陲的孩子?这算不算是一种地域歧视?而最荒诞的是,教育的普及,不是靠国力、不是靠民力,居然靠外国人资助,这是对当时政府态度的一种莫大的讽刺。而交出教育权,这又让人莫名恐慌,这是担心外国人和平演变不顺利,教育部要亲自助阵么?窥一斑而知全身,这个地处偏远山区的小小的三民学校,折射出了当时整个教育、行政体制的荒诞。
很少有电影,像驴得水一样,看完以后就陷入了沉思。也很少有电影如此,看完一遍,觉得不甚过瘾,却又不敢再刷,毕竟难以直面自我本性中的恶。我个人不认同性善论,也不支持性恶论,我觉得我们体内有原生的善,也有原生的恶。一个文明的社会,就是要教会我们如何克制心中的恶意,释放善念。然而,这个社会仿佛越来越背离这个初衷,如果你感到心寒,不妨看看这个电影,会让你凉到底,当然,这也会使你更加清醒的面对自己。如果你当时没看,那么推荐你看看,最好是去看话剧,听说效果更佳,无论如何,在娱乐至上的时代,难得有一部电影,让我们直面自身的恶、直面社会的荒诞不经。
(全部图片取自网络,侵权联系,即刻删除)
鹤舞汀洲
于2017年2月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