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成阅读习惯
讲座过程中,王老师问了这样一句话:“你觉得这样的课难吗?”现场鸦雀无声。而我在心里默念,对于您来说不难,对于我来说难。就像会读心术一样,王老师随后用幽默的语言说出了我(也或许是大多数人)的心中所想,我不禁哑然失笑。毕竟,和一个在小语界如“巨人”般存在的人物相比,我不战而败,底蕴摆在那儿,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可王老师接下来的话,如醍醐灌顶,浇的我透心凉。其实难的是静下心去读书去设计。想要设计一节课,读一遍肯定不行,至少要读三四遍。而我差的,恰巧就是耐下性子读这几遍书,并静下心去想如何设计一堂课的能力。
这就好比体育老师问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快跑有那么难吗?当然,以体育老师的角度,跑的快可以通过训练达成,的确不难。但是当对象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时,说跑这件事儿就已经难了。同理,对于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老师来说,讲阅读就像让蹒跚的孩子快跑一样,难!
因此上好阅读课的大前提是教师自身拥有充分的阅读积累。就像阅读策略不能仅靠老师教那样,学生阅读策略的习得需要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后依靠大量阅读总结经验,教师阅读教学的能力也需要教师的积累经验,因此对于我来说,阅读课很难。
但是难的不是策略,是习惯。教师需要鞭策自己勤阅读多思考,边读边想边设计,时间久了,也就慢慢能总结出阅读教学的经验,也就从“走”学会“跑”了。
二、爱读是目标,策略是途径
(一)爱读是现阶段的阅读目标
今天王老师用自己的经验,帮助老师们总结出师生“共读六策略”:猜想、抓重点、比较、连结、表演、统整。对于一个经验欠缺的老师来说,有了王老师提供的“共读六策略”,就相当于有了一节成型语文导读课的锦囊。我相信任何一个有心的语文教师,都能结合自己的课文教学经验和“共读六策略”组成一节成型的导读课。
但就像温儒敏先生在“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讲座上说的那样,“我听过许多课,看过不少教案,据说有些还是成功的‘样板级’教案,的确也有不错的,但也有不少是有技巧没感觉的。”我想如果我只是借用王老师的“共读六策略”,我上的可能就是“有技巧没感觉”的“样板课”。
我相信很多和我一样纠结的人,做任何一件事儿前都必须明确知道做某件事儿的意义,然后才能死心塌地地做。所以在灵活使用策略之前,我想先明晰一个概念:整本书阅读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这也是王老师讲座中提到的:阅读的意义。王老师引用了几句花,其中我最认同的观点是:“阅读能提升生活品质”。经常听到一些网友宣称“读书无用论”,的确,和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相比,读书显得太单调了。所以我能理解学生们宁愿玩几局有趣的游戏,看些丰富多彩的视频,甚至去公园和同伴们玩会儿,也不愿意读书。因为“阅读能提升生活品质”这个意义是看不到的。
玩游戏能获得相应的等级奖励,视频能让人丰富视觉、开怀大笑,与同伴玩也能获得欢闹和友谊。唯独阅读,需要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那儿,没有等级的奖励,也没有绚丽的动画,更没有朋友间的欢闹。但是当我们长大后会意识到,喧闹最终剩下的只是孤寂,独独那份安静,才能让人获得内心的充实。
因此阅读的真正意义,是让学生在某一天能获得内心的充实,提升生活品质。而我们整本书阅读课的意义,就是让学生获得阅读的兴趣。
2019年9月1日,我们拿到了心心念念的“部编版教材”。每册书中,都有一个“快乐读书吧”栏目。小学阶段的阅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拥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能让爱上阅读。老师千教万教,都不如学生主动的学。
(二)浅思“共读六策略”
教师与学生的共读,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热爱阅读。因此王老师提供的“共读六策略”,我更愿意称之为“爱读六策略”。以“让学生爱上阅读”的角度再看“猜想、抓重点、比较、连结、表演、统整”,策略的应用也就有了它的意义——让学生爱上阅读。
01猜想
我个人觉得,“迫切地想知道答案”是一个人最大的兴趣,因此猜想放在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教师抛问题学生猜测,抛的越高级,越有悬念,学生猜的兴趣就越高涨。兴趣越高涨,想知道答案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老师此时做个“甩手掌柜的”,一句“请你自己去书中探索吧!”就是最好的读书策略。
02抓重点
重点是什么,一个主要人物,一处关键情节,一条核心线索……无论是什么,只要能勾起学生的兴趣就是好策略。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认可与不认可,都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为自己心目中的人物找证据,去证明自己的观点。一处吸引人的情节,没有前因后果,如何不勾的学生心痒痒。一条核心线索,抓到便能侃侃而谈,介绍给别人,显示自己的才能,怎么会没有兴趣。
03比较
同样的人事景物,为什么不同人写就截然不同,从中又能发现什么?同样一个主题,书籍一个样,电影一个样,话剧再换一个样,那种呈现方式好?学生在比较中形成自己的看法,获得相应的鉴赏能力,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并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当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了,又怎么可能不爱读呢?
04连结
一本书是有结构的,情节随结构而变,书中的人物随情节的曲折不断丰满,。当我们帮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大侦探,阅读推理,把这些呈现在一幅思维导图上,学生的成就感会让学生自然地爱上阅读。而当这个侦探不仅在一本书中发挥价值,还能在不同的书中,甚至能移到现实生活中,又会怎么样呢?
05表演
读进去了,学生自然就有演的兴趣了,有时候读到激动处,想表演的愿望自然出现了。因此这个策略的使用既可以放在冲突下,放在曲折的情节处,也可以在读完整本书后自然使用。无论是情节冲突处看谁演绎的更精彩、更惟妙惟肖,还是放在结束处当整本书的汇报表演,都是提升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06统整
统整策略放在最后使用,形式比较多样:演讲、表演、辩论、知识竞赛,无论哪种途径,以一种总结的形式出现,都是检验能力和证明能力的最佳途径。同学们读完一本书后自然地想表现,那种由读到说的自然转变是个人天性使然。表现自己的天性,每个人都有,而阅读,也可以顺应他们的天性。
王老师的“共读六策略”向我们传递一种信念:让学生爱上阅读。阅读的意义是让学生“提升生活品质”,而通向“提升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就是运用“共读六策略”,让学生爱上阅读。
三、守住良心,耐得寂寞
讲座最后,王老师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耐得住寂寞。的确,无论共读的策略有多少,无论看起来多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不读书相比,都显得弱了。因为读书要静、要品、要悟,而除读书外的任何一个消遣的方式:游戏、视频、玩儿,都比读书更容易,更快乐。
所以帮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和兴趣是一件需要耗费巨大精力,还有可能收获甚微的事儿。但是无论多难,我都坚信这件事儿值得。或许学生会反对,或许家长会不理解,或许我拼尽全力也一无所得,但是我知道这件事儿有意义就够了。因为人活着,做一件事儿不能用获得多少衡量。
和一个人漫长的一生相比,纵使养成阅读兴趣的过程再久,都是短的;和他未来能享受的精神食量相和,纵使眼前的阅读再索然无趣,都是丰饶的。西汉伟大的思想家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虽然我不敢自诩做的事儿有多伟大,但是只要这件事儿对学生未来的生活有意义,就值得我去做。
很幸运,从真正接触教育,我就知道为什么要做教师:我喜欢这个教书育人的工作,喜欢我可爱的孩子们,更喜欢过程中对自己的挑战与和解。但在真正走上三尺讲台的这一年多,当我接触到真正的课堂,我才发现我还差的太多太多。但我会抱着“初心”,坚定地走我“教书育人”的路。或许我尚未走完万里长征的万分之一,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只要守住良心,耐得寂寞,我就能在我离开这三尺讲台的时候,自信地说出那句:“当老师,我问心无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