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感觉有点累,但是又很想做运动,最后还是拿出手机,铺好瑜伽垫,开始了运动。整个过程中,我只是机械地跟着重复做动作,感受着相应肌肉的锻炼。
结束这个锻炼后,我突然就想到了今天看的《练习的心态》里面的这两段话,于是翻回书,截了两张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5545609/1bd4462ba678e805.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545609/2687c6a317a294e8.jpg)
白天看的时候就若有所思,但抓不住那个漂浮的灵感。在今晚做运动的时候终于知道了自己的感悟是什么:
单调乏味,专注专一。
我在做运动的时候,我脑子里没有去想其他的东西,我就只是很单调地重复做同样一个动作,然后我的大脑就安静下来了。所以我在做运动的时候,相当于也是在休息我的大脑。
这个也让我想到了笑来老师说的他在练吉他的时候其实也是枯燥的去重复去练他的手指,然后在这个过程里面他的大脑休息下来放松下来了,这个就是兴趣带给他大脑的休息。
我觉得就是一段话带给我的启发就已经是这本书可以带给我启发的一半了。
你如果从来没有经历过头脑的喧嚣可能没办法去体会。
我最近有这种感觉,就是我走路的时候、开车的时候都希望能够开着音频,不想浪费每一分钟。这样子我的大脑就基本休息不了了。
这可能也是这一段时间我会沉迷于做运动的原因吧,就是在做运动的时候,第一我出汗了,感觉身体活过来了,很爽。第二就是我在做的时候,虽然我的每一个动作,真的是单调乏味的,但是这个过程真的能让我大脑休息下来,我真的感到安静,这可能就是练习的心态。
进一步的,我联想到了活在当下,做运动的时候做运动、走路时走路,吃饭时吃饭,心无旁骛。佛家说这就是内观,我可能没到这个境界,我现在感受到的就是:这是在与自己的感官同在,关闭思考,休息大脑。
那么,冥想呢?专门拨出一块时间来做冥想,又是为了什么?
如果活在当下、与感官同在是为了休息大脑,那么,相当于表层意识(可以被意识到的这个意识)集中在感知上,而深层意识是静止的。
而冥想时,当我从感知到感官信息到感官信息慢慢减弱,等于是在把表层意识逐渐关闭掉,整个大脑神经处于静息网络状态。这个时候,表层意识有可能和深层意识联结,如同冰山底层慢慢浮现。
这么想,我似乎找到了冥想的另一个践行方式,在看不见的内在世界去尝试。
心流与兴趣
更进一步的,我想到了我做屏读导图时,有时会坐在电脑前面,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删繁就简、调整结构,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很单调乏味的,但是我浑然不觉。
有些做PS、画画的人,在重复调整一些单调乏味的细节时,应该与我的感受类似。旁人看着很乏味的重复,做的人可能并不觉得枯燥。
在写这段话时,我想到了最近很流行的两个词:心流和刻意练习,并在阳志平的文章中找到了关于这两个词的一个区别:
《坚毅》作者安杰拉·达克沃思认为,心流是体验,刻意练习是行为;刻意练习发生在技能准备阶段,而心流体验发生在技能表现阶段。人们之所以进行刻意练习的动机是提高技能;而心流的动机完全不同,心流的本质是令人沉醉与上瘾的,在心流体验中,你会忘记掉时间,并不在意是否提升了技能。
所以,我的状态极有可能就是进入了心流,愉悦安静。
找到几件能够在做的过程中就很享受的事情,是多么的难得。追求的不是结果,而是能做这件事就很开心,这就是兴趣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娃都有了,我终于发现自己有“兴趣”了。
而想更进一步,就是刻意练习我的兴趣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5545609/b5d9a080d0da559b.png)
从这个角度来找我的定位,想想就很愉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