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很喜欢的一个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为什么讨厌心灵鸡汤》。
对于此,我很不认同。
于是在睡前日记上记录下这个事情,匆匆写下了几条我不讨厌“心灵鸡汤”的理由。
这些天,这个文章的题目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今天,我把文章翻出来又看了一遍,同时他引用了知乎上的另一篇文章《我为什么憎恶心灵鸡汤》我也看了一遍。
他们关于“心灵鸡汤”的描述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心灵鸡汤关心的是如何获得幸福的问题。
第二,心灵鸡汤没有正视问题,只是换了个角度看问题。
可能拿所举的例子更加能清楚他们想表达的意图:
一个大学生问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我们毕业留在北京,我们俩真没什么钱。我买不起房子,就租一个房子住着,我们的朋友挺多,老叫我们出去吃饭,后来我们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饭,我俩没钱请人家吃饭。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在北京我真是一无所有,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于丹答:“第一,你有多少同学想要留京没有留下,可是你留下了,你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了一个能与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么多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挺好有着一堆朋友,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你一无所有呢?”
大学生:“哎,你这么一说我突然间还觉得自己挺高兴的。”
他们认为,于丹的回答没有解决问题,而只是宽慰了提问者。于丹在这个对话中,改变了提问者看问题的角度,她将真正的问题延后了。
除了反对,“憎恶”一文的作者还给出了他认为当下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做法是告诉这个大学生如何做职业规划,如何理财,如果于丹不擅长这个,对于提问者就应该回答“不知道”。
以下,是我的四点反对意见
01有需要鸡汤的时候
“他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他已经看过一些书,知道,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磨难。”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
真实的世界和小说并无二致,经历磨难痛苦就是人生的常态。有些人可能幸运一些,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磨难给打趴下。
你挣扎着想要再站起来,反复确认着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重新站起来的可能性。
这种时候,我们真实需要的只是“确认自己可以克服磨难”的精神力量。我不认为这个时候让当事人变换角度看到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建立起些许的自信有什么错误。
相反,如果这份小小的自信能够转化为勇气,让人们往前迈上小小的一步,那将会是非常大的帮助。即便没有,只是让人们绞痛的心暂时的舒缓了一刻钟,那也不能说它就是没有意义的。
就像一个正常没有病痛的人去指责“止痛片”是没有治疗效果的一样,这种一味地、不分情况境遇的反对“心灵鸡汤”不仅缺乏善意也很没有道理。
02方法需要自己找
他们对“鸡汤”的指责最大的点在于“鸡汤”没有给人勺子,或许可以理解“鸡汤”不能给人以方法。
什么是有用的方法?诸如,坚持学习,阅读,主动思考,自律,延迟满足,等等。
而所有以上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拿读书来说,从我自己的记录来看,我从一年读完两三本书,到现在能够保持每个月读完一本书,这也花了三四年的时间。
阅读力是需要不断地阅读去提升的,这不仅仅是“鸡汤”给不了你,最科学的方法学书籍其实也给不到你。而即便是最科学的方法学书籍,也都提示你“意志力”是有限的,你需要有休闲的时间。
早年间我读了一本书叫《成大事者不纠结》,是《罗辑思维》节目的汇编。它符合人们对于“鸡汤文”的定义,给我讲了一些故事,说明了一个非常简显的道理,关注当下,踏实做事。
有用么,非常有用。我在读完那本书接下来的一个月,状态好到爆炸。
内心无比平静,心态极为积极,状态极为投入。
没有抱怨,没有不平,没有焦虑。
但显然这样打了鸡血的状态是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的。但我感受过这样的状态,这之后我都持续的通过各种努力再去接近这样的状态。
我读了《专注力》,《心流》,《深度工作》,跟着《正念-专注内心思考的艺术》做正念的练习。
我乐此不疲,也享受其中。
是的,这篇鸡汤他没有给我方法,但我对它只有感激,它让我看到一种可能,感受到一种状态,它是这段旅程最珍贵的起点。
03毒害你的不是鸡汤
将“讨厌”,“憎恶”,“远离”,“滚出”这样的字眼与“鸡汤”并用,好似它们是什么洪水猛兽一般。这种过分夸大“心灵鸡汤”影响的论调在我看来其实才是一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无比粗暴的看待问题的方式。
我们每天都在阅读,可能是读书,也可能是读微信的推送,即便是在看电视,其实也算是一种接收知识或信息的方式。
而为什么我们每个人看的东西都不会完全一样,那是因为我们选择的都是和自己观点相似,能够表达我们价值观的文章。
一篇观点不够正确,逻辑不够自洽的鸡汤,能够吸引到的只会是本身逻辑思维能力还较弱,本身价值观与之相似的读者。
而你将他们自身原本的问题归结于“鸡汤文”,这其实是本末倒置,野蛮的不讲道理。
而个人本身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简单粗暴的抨击“鸡汤”并不是其中的一个解决办法。
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或者,不同的个人状态下,都会选择阅读不同的内容。
有的时候,精力饱满,你愿意读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字,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
有的时候,生活已经折磨的你心力交瘁,你只想阅读一些轻松的文字,舒缓一下心情。
对于现在年轻的一代人,我们总是缺乏信心,觉得大家好像已经只在乎短暂的快乐,好像我们很容易被各种事物所毒害。
相比较我更认同《锵锵行天下》中,帕慕克说的:最终人们都是类似的,人们喜欢持久。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会喜欢一些刺激,但长期来看,我认为大家都不是肤浅的人。
04反对派的傲慢
如果说以上三点,只是我对“鸡汤”的辩解,那么最后一点则是对“反对鸡汤派”的抨击,也是我为什么有强烈表达愿望的原因。
因为这种简单粗暴的反对“鸡汤”,“成功学”,让我感受到的是背后让人极不舒服的“优越感”与“傲慢”。
在这种舆论的影响下,“鸡汤”,“成功学”已然沦为了最不入流的阅读内容。
顺带的,阅读的目的性都要接受抨击,仿佛“无用之书”就一定高级,而“有用之书”就显得现实平庸。
而这种舆论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呢?《圆桌派》上,蒋方舟说自己买了成功学的书,也是有用的,为什么有用呢,就因为它贵,刺激她要保持自控力。(她买的书,书名是《自控力》)
首先我和弹幕不同,我对她一直不带有个人成见。而她说这段话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即便是她,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都害怕自己被说成是读“成功学”书籍的那一类人。
在这样的舆论下,如果你读“鸡汤”,那就说明你水平不够,心智不高;如果你读“成功学”,仿佛你这个人就很急功近利。
这种简单的处理问题方式,恰恰是“反对鸡汤派”们对“鸡汤”的抨击理由。
而在同一期节目中,梁文道说到一件事:
他在做完一次书籍评选之后,来到图书馆,看到一位孕妇在很认真的读一本育婴方面的书。
他深受感动。
他说,对于这位孕妇来说,刚才评选的那些书远没有她手里的这本书重要。
你怎么能说写这本书的作者就不是一个好的作者呢?
从此,他再也没有做这种书选的活动。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每个人都应该有选择自己阅读书籍的权利和自由。其它人,可以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但请不要用这种傲慢和绝对的态度,随便做出抨击。
现代人总是自称自己很佛系,但有多少人的佛系,其实只是惧怕别人目光拿来掩饰自己的面具呢?
读库的老六说,如果你读了很多很多书,而只是变得越来越有心里优越感。觉得读这种书的人就罪该万死,读这种书的人就不配读书,其实他的书也就是白读了。
《布鲁克林有棵树》中说,如果没有从自己的痛苦中学到怜悯。如此,他们当初的苦算是白受了。(很喜欢的一本书,可以点击查看这本书的读后感)
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受过的苦,都会化为养分滋养我们的未来,结出的果实可以是慈悲,可以是宽容,也可以是温暖。
但它不应该是对过去的遗忘,对别人的冷漠,以及对未知的傲慢。
后记
我曾经历过一段异常艰难的日子,那个时候是不太会正常思考的,我只是和朋友一遍遍确认,我是不是真的可以克服眼前的困难。但直到如今,我依旧非常清楚的记得,有一个故事给过我非常大的安慰。
它是非常标准的鸡汤模式。一个故事加一个感悟,甚至都不是一个人的故事,只是一个小兔子的故事。我已记不清这个小兔子经历了什么,但我记录在笔记本上的话是这么写的:
这个世界是守恒的,你付出的每一颗糖都去了该去的地方。那些你爱过的人,总会在平行的时空,爱着你。
到如今,我知道我的那颗糖,早已化成泡沫在这个世界消失,甚至连剪影都没留下。
而所谓的平行世界,我更是不知道指的是什么。
但当年的治愈是非常真实的发生过,如果时间倒回,我只会非常感恩这份相遇,也永远不愿看到有人将“讨厌”,“憎恶”这样的字眼跟它放在一起。更不愿意,身处逆境的人想从“鸡汤”中寻找一丝慰藉之时,还要担心别人异样的眼光。
《悲伤与理智》说: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纸张上,无论是通过行为还是借助修饰语,能让你保持住尊严的东西就是善良和斯文。
即便是“反对鸡汤派”也不会否认绝大多数的鸡汤其实都是鼓励与安慰,无论其逻辑是否严谨,是否能给你方法,它至少都担得起“善良”与“斯文”二字。
网友评论